打开APP

异育银鲫粘孢子虫病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1. 异育银鲫

来源: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2021-09-03 07:14

近期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水产病害防治团队在异育银鲫寄生病防治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异育银鲫是我国重要的大宗淡水养殖品种,近年来病害问题严重危害其健康养殖和可持续发展,其中由粘孢子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每年都造成养殖苗种和成鱼的大量死亡。如洪湖碘泡虫引起的“喉孢子虫病”、吴李碘泡虫引起的“肝孢子虫病”、武汉单极虫引起的“肤孢子虫病”等,每年6–9月发病塘口约30%以上





近期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水产病害防治团队在异育银鲫寄生病防治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异育银鲫是我国重要的大宗淡水养殖品种,近年来病害问题严重危害其健康养殖和可持续发展,其中由粘孢子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每年都造成养殖苗种和成鱼的大量死亡。如洪湖碘泡虫引起的“喉孢子虫病”、吴李碘泡虫引起的“肝孢子虫病”、武汉单极虫引起的“肤孢子虫病”等,每年6–9月发病塘口约30%以上,尤其以洪湖碘泡虫引起的“夏花”发病塘口死亡率高达80%以上。然而,国内关于该寄生虫病的传播途径、感染发生规律、感染模型、防治药物等方面一直缺乏系统的研究,养殖产业对该疾病的科学有效防治技术存在着迫切需求。

淡水中心水产病害防治团队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组织病理学分析、分子生物学检测和药物筛选等手段,在国内外首次从发病养殖池塘底泥的苏氏尾鳃蚓中发现报道放射孢子虫15种,发现命名鱼体寄生粘体虫新种4个,揭示了吴李碘泡虫、培养碘泡虫、武汉单极虫和汪氏单极虫4种重要病原的“水蚯蚓(放射孢子虫)-鱼(粘孢子虫)”感染传播途径;连续3年采用室内循环水条件下的人工授精孵化和培育,在国内外突破性的发现和确认了严重危害异育银鲫的洪湖碘泡虫存在特殊的随鱼卵传播途径;建立了适用于苗种期潜伏感染洪湖碘泡虫的特异性、高灵敏度分子检测方法,掌握了洪湖碘泡虫在鱼体卵巢、伪鳃、肾、脾等组织器官存在持续隐性感染的相关情况;率先发现伪鳃是洪湖碘泡虫感染和发育成熟的主要靶器官;通过离体药物筛选初步发现一种对成熟孢子具有明显杀灭效果的药用植物精油,并在养殖塘口试验中对“喉孢子虫病”防治具有良好效果。此外,在流调过程中发现,当前部分地区养殖异育银鲫的洪湖碘泡虫隐性感染比例非常高,一些不规范苗种场存在从市场直接购买商品鱼做亲本繁殖,造成市场流通的异育银鲫苗种携带病原风险很高,团队通过与苗种生产企业合作,成功建立了异育银鲫无粘孢子虫苗种繁育技术。(生物谷 bioon)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