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软体动物发育演化研究获进展

  1. 软体动物

来源:海洋所 2019-12-26 09:26

  12月23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刊发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保忠研究组题为Dorsoventral decoupling of Hox gene expression underpins the diversification of molluscs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基于Hox基因在软体动物早期发育中的表达模式,提

 

 

12月23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刊发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保忠研究组题为Dorsoventral decoupling of Hox gene expression underpins the diversification of molluscs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基于Hox基因在软体动物早期发育中的表达模式,提出了软体动物身体模式发育演化新机制,为理解动物演化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软体动物是除节肢动物外的第二大动物门类,也是种类最多的海洋动物类群。软体动物的一大特点是其身体模式(body plan)存在极大的多样性,常见类群如双壳类(牡蛎、扇贝、各种蛤等)、腹足类(海螺、笠贝、海兔等)、头足类(章鱼、乌贼、鹦鹉螺等)身体模式差异极大;其余较小的类群如掘足纲(角贝)、多板纲(石鳖)、无板纲、单板纲等也各有自身独特的身体结构模式。软体动物如何发育演化出如此多样的身体模式,是一个重要的演化生物学问题。

Hox基因是动物发育的关键基因,其沿身体前后轴表达(共线性),在多数动物中表达模式十分相似。然而,软体动物Hox基因的表达模式非常多样化,其中原因尚不清楚。该论文针对两种演化关系较远的软体动物(笠贝和石鳖)的Hox基因开展了系统研究。通过对大量发育时期表达数据的对比研究和系统总结,发现这两种动物Hox表达模式看似差异极大,实则隐含了重要的共有规律:两种动物Hox基因的表达均可分为两部分,分别与背部的贝壳和腹部的足相关联。背部表达与每个类群独特的贝壳样式相关,腹部表达则在特定发育阶段呈现保守的共线性模式。这些结果一方面澄清了关于软体动物Hox基因共线性表达的争论,另一方面解释了为何在不同类群软体动物中总能观察到不同的Hox表达模式。基于对这个深层次的规律的新认知,研究团队提出了关于软体动物演化机制的新假说,即Hox基因背腹分离的表达模式,推动了贝壳和足的多样化,进而支持了软体动物身体模式的多样化。并且,该假说可以进一步扩展到更大的动物分类阶元,可能是一个基本的身体模式演化机制,为理解动物多样化事件(如寒武纪大爆发等)提供了重要参考。(生物谷Bioon.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