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研究发现猕猴非编码基因调控大脑静息功能网络,并与人类精神疾病风险基因高度相关

结果发现两个蛋白编码基因的模块分别与非编码和编码PLS1成分权重显著相关,且与非编码PLS1成分权重相关的模块6的基因显著富集于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相关的通路。

2023-07-17

BBI:揭示机体自身免疫和精神分裂症发生之间的潜在关联

来自东京医科牙科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个亚群中识别出了一种能靶向作用突触粘附蛋白的自身抗体,当注射到小鼠体内后,这些自身抗体就会引起多种精神分裂症相关改变。

2023-06-15

美国西北大学团队发现,抗精神分裂药物的作用机制与预想的不一样

近日,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团队获得了精神病神经基础理解的里程碑式发现——与抗精神病药物相结合调控纹状体输出并不是D2R,而是D1R。

2023-07-25

《分子精神病学》:近期大热的tau,会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有效靶点吗?

随着各种新标志物的出现,新时代的AD临床研究设计重点开始指向精确选择受试人群和寻找疾病改善指标。 显然,以tau蛋白为治疗靶点,需要找到神经变性主要由tau病理驱动的患者,试验的纳入标准应当纳入

2023-07-10

研究揭示发病年龄调节总抗氧化能力与精神分裂症认知障碍的关系

研究显示,早发患者总抗氧化能力水平较高,阴性症状更严重,视觉空间/结构、语言和RBANS总分均低于非早发性患者。同时,总抗氧化能力与更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症状相关。

2023-06-26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神经和精神疾病中的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

40多年前,通过对啮齿动物的放射配基结合研究,首次发现哺乳动物大脑中的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s)。

2023-05-12

复旦贾天野团队发现多种精神疾病的共有神经基础

在研究的最后,贾天野团队基于多个大规模影像队列数据和病例数据,证实青少年队列中确定的NP因子在多个发育时期都对精神症状有重要影响,包括前青春期(ABCD,9-10岁)、青少年期(IMAGEN,14岁)

2023-05-10

Nature Medicine:复旦大学贾天野团队发现青少年精神健康障碍共有的神经机制

该研究利用从青春期到成年早期2000人的大型纵向随访队列(IMAGEN),并结合任务态功能连接组学和大脑-行为预测模型,确定了一个可表征长期跨精神健康风险(即跨外化和内化症状)的神经精神病理学NP因子

2023-05-01

《转化精神病学》:解决临床用药难点,回顾20项机器学习预测抗精神病药物预后成效

近日,由意大利米兰大学的Paolo Brambilla领衔的研究团队在《转化精神病学》发表一篇综述型研究,他们回顾了28项利用不同神经影像、神经生理、遗传以及临床特征对不同阶段的SCZ患者的抗精神病药

2023-03-22

《转化精神病学》:四季流转如何影响大脑功能?

总之,当前的研究结果一致支持,神经递质的季节适应性有利于我们保持全年的精神状态稳定。

2023-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