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糖尿心肌病的细胞机制和推荐的药物治疗方案

糖尿病(DM)与一种特殊的心脏表型相关,其特征是结构和功能改变。这种所谓的糖尿病性心肌病(DM CM)与临床相关,因为DM患者表现出较高的心力衰竭发生率。从机制上讲,几个参数在心肌细胞水平上相互作用,导致炎症、凋亡、活性氧增加和钙信号改变。这反过来会引起功能性心肌改变,尤其可能导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恶化。因此,迫切需要有效的治疗选择。本文就目前推荐的糖尿病

2021-06-30

肥厚型心肌病(HCM)创新药!百时美心肌肌球蛋白别构抑制剂mavacamten 3期临床:持续改善健康状况!

mavacamten是百时美施贵宝131亿美元收购MyoKardia获得,联拓生物引进中国开发。

2021-05-16

肥厚型心肌病(HCM)创新药!百时美心肌肌球蛋白别构抑制剂mavacamten在美国进入审查!

mavacamten是百时美施贵宝131亿美元收购MyoKardia获得,联拓生物引进中国开发。

2021-03-20

Science子刊:心脏球形干细胞移植有望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并揭示这种疗法的作用机制

2021年1月17日讯/生物谷BIOON/---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 DCM)是一种由心肌衰弱引起的影响心室的疾病。如果任其发展,DCM可导致心力衰竭和死亡,尤其是儿童。目前,唯一的治疗方法是心脏移植,但这也有其自身的挑战:漫长的等待时间以确保合适的供体心脏、器官排斥的可能性、漫长的住院和恢复时间等等。近几十年来,干细

2021-01-17

中国科学家揭示肥胖性心肌病线粒体自噬调控新机制

 肥胖已成为全世界范围的流行病。肥胖的发病率不断增长,并且被认为是癌症等慢性病和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危险因素。大量研究表明肥胖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特别是冠心病、心衰和房颤。肥胖也与心肌肥厚、心室功能障碍和舒张顺应性降低的发生发展有关。目前针对肥胖性心肌病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寻找有针对性的防治靶点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线粒体自噬蛋白FUNDC

2020-10-16

积极助力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心肌病(ATTR-CM)治疗—— 辉瑞罕见创新药维万心®在中国获批

2020年10月9日,辉瑞公司今日宣布,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批准维万心®(氯苯唑酸软胶囊,Vyndamax®,61mg)用于治疗成人野生型或遗传型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心肌病(ATTR-CM),以减少心血管死亡及心血管相关住院。维万心®是全球首个、也是唯一经批准治疗ATTR-CM患者的口服药物。

2020-10-09

MyoKardia创新心肌病口服靶向疗法达到所有3期临床终点

 今日,MyoKardia公司宣布,其在研新药mavacamten在治疗症状性、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symptomatic, obstructive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的关键性3期临床研究EXPLORER-HCM中,达到该试验的主要终点和所有次要终点。与安慰剂组相比,mavacamten的治疗使患者

2020-05-12

辉瑞Vyndaqel(tafamidis)欧盟获批,首个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心肌病(ATTR-CM)治疗药物!

2020年02月19日讯 /生物谷BIOON/ --辉瑞(Pfizer)近日宣布,欧盟委员会(EC)已批准Vyndaqel(tafamidis),该药是一种每日一次的61mg口服胶囊,用于治疗野生型或遗传型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心肌病(ATTR-CM)成人患者。值得一提的是,Vyndaqel是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在欧盟被批准治疗ATTR-CM的药物。

2020-02-19

全球首个罕见心肌病药物!辉瑞tafamidis在美国进入优先审查

2019年1月19日讯 /生物谷BIOON/ --制药巨头辉瑞(Pfizer)近日宣布,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受理tafamidis治疗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心肌病(ATTR-CM)的新药申请(NDA)。基于2种类型的tafamidis(葡甲胺盐和游离酸),辉瑞提交了2份NDA。值得一提的是,tafamidis是唯一一种完成评估治疗ATTR-CM安全性和疗效III期研究的药物,ATTR-

2019-01-19

Circulation:基因编辑有助于治疗家族性心肌病

2018年12月11日 讯 /生物谷BIOON/ --一年多前,一名患有严重肥厚性心肌病的65岁女性 - 心脏肌肉异常变厚,可能导致危险的心律不齐 - 在她第一次访问宾夕法尼亚中心之前对她的基因进行了测序心脏病。在序列中,患者的护理团队确定了一种名为TNNT2的基因变异,该基因与此类心脏病的发生有关。(图片来源:www.pixabay.com)由心血管医学和遗传学副教授Kiran Musunuru

2018-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