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研究揭示天行长臂猿肠道噬菌体群落对食性季节性变化的适应机制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野生动物的肠道噬菌体群落对于食性变化的适应机制,并解析了天行长臂猿肠道中噬菌体-原核微生物相互作用及其生态-进化模式。

2024-03-26

Nature子刊:研究证实古鸟类叶食性的起源

被子植物决定了现代地球陆地生态系统主要景观构成,维持着包括人类在内大量多门类生物类群的生存需求。长期以来,鸟类被认为可能在被子植物起源和早期多样性方面扮演着协同演化的重要角色,而化石记录的匮乏,使得这

2023-08-07

科研人员揭示专食性害虫利用两种植物抗虫化合物进行解毒的机制

研究对渐狭叶烟草野生群体叶片中的二萜和绿原酸进行分析发现,两种化合物的量存在负相关性,即含高水平二萜糖苷的植株,绿原酸含量则低,反之亦然,说明烟草已进化出应对烟草天蛾解毒的机制。

2022-06-10

科学家跨近200物种探索癌症发病奥秘,发现癌症死亡率与饮食有关,肉食性动物风险最高

这世界上,并不只有人类这一种动物会得癌症。但是不同的物种之间,癌症的发病和死亡率差别其实是很大的,比如说裸鼹鼠这种神奇的动物,就几乎不会得癌症(然后还超级抗衰老)。为什么有些动物特别抗癌?我们能不能搞清楚它们的抗癌秘诀,然后学上一学?近期,蒙彼利埃大学科研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他们研究了191种动物的疾病数据,发现动物因癌症死亡的风险与物种的体型和寿命

2022-01-08

研究发现决定家蚕食性的主效基因

2月28日,国际学术期刊PLOS Biology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谭安江研究组题为A determining factor for insect feeding preference in the silkworm, Bombyx mori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报道了一个苦味受体基因可以决定家蚕的桑叶专食性。栽桑养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传统的蚕

2019-03-03

食性恐龙每天食量相当于体重百分之一

恐龙的食量到底有多大?一头4吨重的大象一天的食物量大约在300千克以上。一般来说,哺乳类动物每天的食物摄入量大概为体重的10%左右。这些食物将转化成必要的能量,以维持体能和体温。但是变温动物就不同了,一条蛇一次吞下的食物可以相当于它的体重,当然,在余下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它也可以不吃不喝地平安度日。

2015-03-26

Nature Genetics:科学家破译金丝猴基因组,解析植食性遗传机制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诺禾致源共同合作,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金丝猴的基因组序列图谱的构建,为解析金丝猴适应植食性的分子机制、系统发育和进化提供了遗传基础。

2014-11-03

Nature:猛犸象等可能曾是杂食性动物

巨型动物如猛犸象、披毛犀、野牛和马可能曾是机会主义的杂食性动物,而不是纯粹的草食性动物。

2014-02-07

澳洲发现新物种:粉红蛞蝓和肉食性蜗牛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目前,澳大利亚偏远山脉地区最新发现两支新物种,体型较大的荧光粉红色蛞蝓和一种肉食性蜗牛。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卡普塔尔山脉发现一种奇特的大型粉红蛞蝓,体长可达到20厘米,主要以苔藓为食 左图是Triboniophorus graeffi蛞蝓,右图是肉食性蜗牛 栖息两种新物种的卡普塔尔山脉丛林 粉红色蛞蝓体长可达到20厘米,肉食性蜗牛则以素食蜗牛物种为食...

2013-05-31

AABC:汪筱林等确定辽西滤食性翼龙新属种

12月的《巴西科学院院刊》Anais da Academia Brasileira de Ciências刊登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蒋顺兴和导师汪筱林研究员的最新研究成果“A new ctenochasmatid pterosaur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western Liaoning, China。

201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