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细胞》:更好用的肠癌免疫治疗标志物诞生了!英国科学家发现,“高干扰素表型”结直肠癌更适用免疫治疗
研究者们找到的最佳评估阈值是CD74间质细胞分数(stroma proportional score, SPS)=18%,并用外部临床研究数据证实,该值可区分出多种PD-1/L1抑制剂联合治疗。
Cancer Cell:复旦大学曹志伟/陈海泉团队绘制小细胞肺癌空间单细胞图谱,揭示其空间分子异质性及免疫互作生态位
该研究通过空间多组学揭示了非小细胞肺癌的肿瘤异质性和免疫微环境动态,提出了 MT2 生态位作为患者预后和免疫治疗响应的新标志,为小细胞肺癌的精准分型和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Cell Rep Med:揭示药物卢比替定在人类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免疫调节机制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药物卢比替定疗法能上调SCLC患者临床样本中的MHC-I/II基因和CE8的表达,同时研究人员还提供了关于卢比替定对STING介导的多模态免疫激活影响效应的新见解。
Science子刊:华人学者发现肿瘤通过细胞外囊泡促进T细胞衰老的新机制,为解决癌症免疫治疗耐药带来新思路
该研究发现,含有 PD-L1 的肿瘤来源的细胞外囊泡(tEV)可驱动人类和小鼠的 T 细胞衰老及免疫抑制。
《细胞》:维C抗癌有新招!中国科学家发现全新维C蛋白质修饰机制,可增强癌细胞的干扰素信号转导,增强抗肿瘤免疫
近日,《细胞》杂志发表了一项研究,科学家们首次发现了一种维生素C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机制,vitcylation。
《科学·免疫学》:科学家发现,CNTN4-APP竟是抑制T细胞抗癌免疫的信号通路!
研究者们分析了胃癌、肺癌等常见实体瘤患者的数据,证实CNTN4表达水平与免疫激活标志物(GZMB、CXCL9/10等)及接受免疫治疗患者的生存预后大多呈负相关性,APP表达水平也与患者治疗应答有关。
《神经元》:中国科学家发现,大脑中的免疫细胞ILC2可以促进卒中的后神经修复!
研究发现,脑内浸润的ILC2可以促进卒中后的神经发生。从机制上说,脑ILC2通过分泌双调蛋白(Areg)增强神经干细胞和祖细胞(NSPC)的增殖,从而促进卒中后的神经发生和神经元恢复。
Science重磅:in vivo CAR-T,在体内成功改造T细胞治疗癌症及自身免疫病,已开展临床试验
在啮齿类动物模型和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中,该公司专有的靶向脂质纳米颗粒(tLNP)成功将 CAR mRNA 靶向递送到体内的 CD8+ T 细胞,显示出对癌症和自身免疫疾病良好的治疗前景和安全性。
浙江大学张进团队解析iPSC-NK细胞分化中转录因子的重要作用,为合成免疫细胞奠定基础
该研究为进一步改造iPSC以获得具有增强功能的合成免疫细胞提供了蓝图,证明了可以通过引入与另一种类型的免疫细胞相关的关键因子来增强一种新型合成免疫细胞的功能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