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清华大学文章解析精神分裂易感基因的作用机制
来自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冷泉港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近期发表的文章中解析了一种重要的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的作用机制,有助于解析神经递质作用机理,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一个精神分裂症单易感基因:dysbindin能通过两个独立的机制,分别调控谷氨酸和多巴胺功能,从而导致两种临床相关的行为表型。
3M荣膺“中国感控事业最值得信赖企业奖”
-- 3M连续第二年支援西部感控人才培养 济南2012年5月25日电 /美通社亚洲/ -- 以科技创新著称的多元化企业3M公司在今天召开的“第21次全国医院感染学术年会暨第8届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论坛(SIFIC)”上荣获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控制分会颁发的“中国感控事业最值得信赖企业奖”,以表彰3M长期以来对中国感控事业,尤其是西部感控人才培养方面的鼎力支持。
:“通感”具有生理基础
还记得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吗?这名句常被用来举例说明“通感”这种不同感觉在大脑中互相沟通交错的现象。英国一项最新研究说,这种现象并非文学家的比喻,而有其生理基础。 牛津大学研究人员在新一期《当代生物学》杂志上报告了相关成果。
澳科学家发现黑色素瘤饥饿疗法
根据位于悉尼的世纪研究所(Centenary Institute)和悉尼大学(The University of Sydney)的最新研究,澳大利亚的科研人员认为可以通过切断其食物来源治疗黑色素瘤——通过饿死癌细胞以控制黑色素瘤。研究人员们在2
PNAS:麻醉会削弱蜜蜂的时间感并导致“飞行时差”
4月16日,国际著名杂志PNAS在线刊登了德国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General anesthesia alters time perception by phase shifting the circadian clock,”,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麻醉如何削弱蜜蜂的时间感并导致其产生“飞行时差”。
:人类是从拥有第6感的鱼状蠕虫进化而来
3.75亿年前,这种酷似鱼的海洋动物从海洋爬向陆地 据国外媒体10月13日报道,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是从5亿年前长相酷似鱼的海洋动物演变而来,该动物拥有第六感,由此推出人类确有第六感。相关研究报告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英国剑桥大学与美国纽约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经过长达25年的研究后,发现人类和多达65000多种脊椎动物都是由一种拥有“第六感”的长相酷似鱼的海洋动物演变而来。
Nature:细菌群感效应成就“生物像素”传感器
1月5日,国际著名杂志Nature刊登了国外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A sensing array of radically coupled genetic ‘biopixels’。”,文章中,作者揭示了一种基于“生物像素”的传感器。 第一批合成生物振荡器(设计用来完成单一功能的转录调控因子网络)是仅仅在十年前才开发出来的。
Nat Immunol:揭示特殊人群对西尼罗病毒易感的分子机制
2013年11月4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国际著名杂志Nature Immunology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耶鲁大学等处的研究者通过研究揭示了特殊人群对西尼罗病毒易感的遗传机制。 西尼罗病毒主要通过蚊子来进行传播,老年个体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个体通常对该病毒易感,一旦感染会出现发烧、头疼、肌肉酸痛以及多种神经性疾病,比如脑膜炎等。
集成型混合信号微控制器配合便携医疗感测应用增长
近年来,集成型混合信号微控制器配合着便携医疗感测的应用日益增长,注重精密性能及灵活性、软件可重配置的传感器接口代表能够藉软件配合宽范围的应用。诸如通用串行总线(USB)及液晶显示器(LCD)驱动器等多种接口确保此方案能够快速地集成至宽范围的高性价比应用,而片外元器件数量极少。
HMG:王福俤等发现中国中老年妇女缺铁性贫血易感基因
近日,国际遗传学知名杂志Human Molecular Genetics在线发表了中科院营养所王福俤研究组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张坚研究组合作,对中国中老年妇女缺铁性贫血风险基因位点的研究成果。 全球约有四分之一人口患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尤其是儿童青少年和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