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免疫治疗的下一个困难:如何克服非T细胞炎症性肿瘤微环境
在转移性疾病中,这种症状的出现与几种免疫疗法的临床反应相关,如癌症疫苗、监测点阻断剂和过继性T细胞转移治疗。由于这类病人对这些疗法的临床反应率高,加上早期数据显示联合多种免疫疗法共同治疗的效果更好,似乎表明免疫治疗对不同癌症的病人都有效果会成为现实。当然,这需要这些病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生理特点,那就是都具有自发的T细胞炎症性肿瘤微环境。
新研究开发非侵入性方法检测骨髓癌
一项研究首次证明使用磁共振成像(MRI)可以有效发现实验模型体内的骨髓癌(骨髓纤维变性)。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Blood Cancer Journal上。该研究或可改变目前对该疾病的侵入性骨髓活检诊断方法。
您的科研问题在非编码RNA学术研讨会中解决了吗
2016年10月28日至29日,第四届非编码RNA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中山医院成功举行。本届会议由生物谷主办,旨在围绕非编码RNA调控机理,技术进展及疾病调控进行交流。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陈润生院士作为大会主席出席了
伯信生物(金牌赞助)参办第四届非编码RNA学术研讨会
2016年10月28日至29日,第四届非编码RNA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中山医院福庆厅成功举行。会议由生物谷主办,广州伯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金牌赞助单位,旨在围绕非编码RNA调控机理,技术进展及疾病调控,由知名专家学者向公
北大刘颖组封面文章揭示细胞非自主性线粒体UPR新机制
2016年10月21日,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刘颖研究组在Cell Research杂志上以“Neuropeptide signals cell non-autonomous mitochondrial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为题揭示细胞非自主性的线粒体UPR新机制,该文
脊髓性肌萎缩RNA创新药3期临床大获成功
今天,Biogen和Ionis制药公司宣布,在研新药SPINRAZATM(nusinersen)在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临床试验中达到了中期分析的主要终点。这项名为CHERISH的3期研究评估了SPINRAZA治疗晚发性SMA的疗效:分析发现,
如何利用基因魔剪—CRISPR技术来进行非编码基因组功能的研究?
我们或许才刚刚开始打开对巨大的基因组非编码区域的研究,基于CRISPR的两项新技术或许就能够帮我们开启研究的新篇章。我们(原文笔者)能够很好地理解基因组中编码蛋白组分背后的规则,同时通过对DNA序列的观察我们也能够找出从事编码作用的基因的开始以及终止位置。
circRNADb:首个汇总编码蛋白环状RNA的数据库
10月11日,Nature出版集团子刊Scientific Reports在线发表了南京医科大学Li Yan团队的一项重要环状RNA研究成果,介绍开发了首个汇总可编码蛋白的环状RNA的数据库:circRNADb(Chen et al., 2016)。(数据库网址:htt
中科大单革在《NSMB》报道一类新的非编码RNA
10月3号,来自中科大单革教授课题组在《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发表文章,文章报道了该实验室发现并命名了一个从裂殖酵母到人类都非常保守的长链非编码RNA——5S-OT,在小鼠中,5S-OT能在其被转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