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狡猾”的癌细胞操控着损伤DNA修复,这就是癌症无法治愈的“根源”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癌症研究小组的科学家们找到证据证明,当用来修复DNA的一组细胞遭到损害,无法完成它们的正常工作时,癌症就发生了。如果进一步的试验成功,那么这些发现就会引导科学家研发靶向分子的全新抗癌药物。科学家们一直知道长久的慢性炎症可以带来DNA的损伤,他们也知道癌细胞传播扩散的能力是由于所谓的“表观遗传学”因素影响的。此次研究的详细报告发表于《癌症细胞》杂志上。在研究中
国内长非编码RNA又一篇cell!9张图带你看完sno-lncRNA的研究历程
5月4日,上海生化所的陈玲玲研究员在cell上发表题为《SLERT Regulates DDX21 Rings Associated with Pol I Transcription》的文章,该研究揭示了长非编码RNA SLERT通过松弛DDX21的环形结构,从而促进Pol I转录 rRNA的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SLERT是一个sno-lncRNA。Sno-lncRNA是一类新型的长非编码RN
Nucleic Acids Research:研究揭示长非编码RNA对节律基因的调控机制
3月8日,《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期刊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严军研究组题为A class of circadian long non-coding R
Cell Reports报道揭示非编码RNA和转座子在长寿中的作用机制
3月21日,中国科学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研究员韩敬东在《细胞-报告》(Cell Report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Impact of Dietary Interventions on Noncoding RNA Networks and mRNAs Encoding Chromatin-
昆明动物所揭示DNA去甲基化与DNA损伤修复之间的调控作用
3月21日,EMBO Report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李家立课题组的研究论文,该文揭示了DNA去甲基化与DNA损伤修复之间的调控作用。昆明动物所助理研究员蒋德伟为文章第一作者,研究员李家立为通讯作者。准确
中科院北京生科院赵方庆团队发表环形非编码RNA识别新技术
2017年2月28日,国际学术期刊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赵方庆团队题为“Circular RNA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multiple seed matching”的最新研究成果。目前环形RNA的识别存
Cell:DNA损伤期间,基因转录发生什么?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作为对DNA损伤作出的反应,所有基因的转录快速地和显著地放慢下来。他们也发现一个特殊的基因:由于这种放慢,它经转录产生一种更短的非编码RNA,而且是通过所谓的选择性剪接产生的。
DNA损伤修复领域突破性亮点研究
我们都知道,机体细胞中DNA损伤时就会启动损伤修复机制,但近日研究人员就发现,细胞中修复DNA损伤的过程或许远比我们想象之中要复杂得多,那么近年来DNA损伤修复领域有哪些值得学习的研究进展呢,小编对此进行了盘点,与各位一起学习!
昆明动物所发现裸鼹鼠的抗癌特性与长链非编码RNA密切相关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孔庆鹏课题组研究发现裸鼹鼠的抗癌特性与长链非编码RNA密切相关,相关成果发表在《表观遗传学与染色质》(Epigenetics & Chromatin)上(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昆明动物所博士研究生
您的科研问题在非编码RNA学术研讨会中解决了吗
2016年10月28日至29日,第四届非编码RNA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中山医院成功举行。本届会议由生物谷主办,旨在围绕非编码RNA调控机理,技术进展及疾病调控进行交流。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陈润生院士作为大会主席出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