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Comp Physiol A:杨萍等发现仙琴蛙的脑电与行为同步调制
动物的昼夜节律可能建立在光-暗周期、休息-活动周期或者睡眠-清醒周期的基础之上,而且光-暗周期的节律模式显著影响动物的生理和行为。
Mol Eco:张亚平等发现青藏高原隆升及气候影响中国林蛙复合体形成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Molecular Ecology在线刊登了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Speciation in the Rana chensinensis species complex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uplift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文章中...
Mol Ecol:周炜帏发现“中国林蛙复合体”物种形成原因
近日,我国分子进化与基因组多样性实验室博士生周炜帏在张亚平院士和车静副研究员的指导下在Molecular Ecology发表上发表了其最新研究成果"Speciation in the Rana chensinensis species complex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uplift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联合国建议非洲南部国家发展“气候智能型”农业
南非《商业日报》日前援引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最新报告称,粮农组织正鼓励南部非洲各国政府大力推广“气候智能型”农业,以达到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双赢。 研究发现,土壤退化已成为南部非洲国家农业生产力的重要威胁,特别是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土壤退化和灾害性气候造成的农业减产严重威胁地区粮食安全。
2011年上半年高锰酸钾对非洲出口统计
国别 出口额(万美元) 全球 56.46 中东 42.86 非洲 56.46 1 埃及 26.48 2 南非 13.6 3 突尼斯 11.04 4 摩洛哥 5.34 (生物谷Bioon.com)
中国红十字会 “非洲之角”饥荒地区提供800万元人道主义援助
p{text-indent: 2em;} 北京2011年8月16日电 /美通社亚洲/ -- 非洲东部的非洲之角地区目前正在经历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干旱和饥荒,索马里、肯尼亚、吉布提和埃塞俄比亚大部分地区受灾,1240万难民亟待全球救援。
Interface:气候变暖或致昏睡病向非洲南部蔓延
11月10日,据媒体报道,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非洲锥虫病(俗称昏睡病)正向南部非洲蔓延,这可能导致更多人面临患病危险。 联合国气象学家2007年提出,全球气温将因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多寡上升1.1摄氏度到5.4摄氏度。以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肖恩·穆尔为首的科学家就此进行电脑模拟研究,推算未来数十年中传播昏睡病的采采蝇及其携带锥虫寄生虫的变化情况。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称珍稀物种非洲西部黑犀牛灭绝
非洲西部黑犀牛正式宣告灭绝 非洲西部黑犀牛于11月10日宣告灭绝,该消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宣布。IUCN同时表示,犀牛的另外两个亚种也将面临同样的命运。 中非的北部野生白犀牛可能已经灭绝了,而越南的爪哇犀牛也可能已经灭绝,也许就在2010年,偷猎者杀死了最后一只。 少量的但逐渐减少的犀牛家族的幸存者,目前存活于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
美国探险队深入非洲丛林 寻找“活着的恐龙”
据国外媒体报道,来自密苏里州冒险家斯蒂芬·麦卡勒(Stephen McCullah)正在组建一支探险队,计划前往非洲偏远的丛林深处寻找未曾被人类发现的植物和动物。事实上奇珍异物在地球上屡见不鲜,但这支探险队寻找的却是一种足以吸引世人眼球的生物:目前还活着的恐龙,一种被称为裂谷怪物的史前生物。
AJPH:科学家在非洲成功实施HIV干预计划
刊登在国际杂志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国外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针对HIV的大尺度的干预措施,旨在帮助非洲男性个体来积极应对艾滋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