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n Infect Dis:铁缺能抵御疟疾
4月15日,发表在《临床传染病》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证实:缺铁可能防止疟疾感染和死亡。 等待疟疾检测结果的坦桑尼亚男孩 梅奥诊所儿科医生Philip Fischer认为这项研究提供的新数据表明:自然性发生的缺铁实际上能防止疟疾,他本人没有参与这项研究。 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疟疾免疫学和疫苗实验室Patrick Duffy说:了解疟疾感染和铁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疟疾地区儿童死亡很重要。
Nat Commun:线粒体蛋白的新家族成员Armcx基因簇
2012年5月8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项研究描述了一个6基因的新家族,该新家族的功能是调节神经元中线粒体的运动与位置。许多神经性疾病,包括帕金森氏病和各种夏科-马里-图思病(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都是由于控制线粒体转运的基因改变而引起的,其中线粒体转运是一个给细胞功能提供必需能量的过程。
著名土壤学家孙铁珩院士逝世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原所长、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沈阳大学原校长,辽宁省科协副主席,沈阳市科协主席,著名土壤学家、环境工程与生态学家孙铁珩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13年7月2日16时55分在上海逝世,享年75岁。 孙铁珩,1938年3月22日生于辽宁海城。1963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同年到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工作。1981—1983年赴日本东京大学留学。
JCI:康铁邦团队发现新的肝细胞癌治疗靶点CHK1/SYK(L)
近日,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康铁邦教授及其团队发现,在肝细胞癌中,CHK1靶向脾酪氨酸激酶能够促进其水解,则靶向CHK1/SYK(L)通路能成为一个很有潜力的HCC治疗策略。 肝细胞癌(HCC)是目前最流行的恶性肿瘤之一,能够顽强抵抗化疗或放疗。因此,确定HCC新的治疗靶点更是迫在眉睫。
CCR:王慧等发现剥夺铁离子可抑制肝癌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所、药物研究所,以及美国梅奥临床医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了抗癌小分子药物新型铁螯合剂TSC24(thiosemicarbazone-24)的作用新机制,这将为肝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上。
Stroke: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成簇的播散性去极化与脑代谢障碍相关
部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可能出现播散性去极化现象。为此,德国海德堡大学医院神经外科的Edgar Santos博士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出现播散性去极化(SDs)时,对细胞外脑组织葡萄糖、乳酸、丙酮酸和谷氨酸代谢动力学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2012年12月6日的Stroke杂志上。研究结果发现:SDs能够在非缺血性脑组织中传播。
Cell Reports:部分人群不宜过多摄入铁元素
现在有许多补铁的广告,但英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部分人群不宜过多摄入铁元素,因为这会增加他们患肠癌的风险。 英国伯明翰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细胞—报告》杂志上发表论文说,动物实验显示,在同样摄入较多铁元素的情况下,基因APC有缺陷的实验鼠与没有缺陷的实验鼠相比,出现肠癌的风险是后者的两三倍。而基因APC有缺陷的实验鼠如果要避免肠癌,则需要使其饮食中的铁元素含量非常少。
Nature:英法发现蝴蝶拟态功能由超级基因簇决定
自然界中,不少蝴蝶掌握借助“拟态”躲避天敌的本领。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蝴蝶的拟态功能由其体内的“超级基因簇”决定。 英法两国研究人员在8月份的《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选取了一种生长在亚马逊热带雨林地区的釉蛱蝶进行研究。这种蝴蝶能通过改变翅膀花纹,“伪装”成那些味道不佳的蝴蝶,从而躲过鸟类的捕食。
EBM:发炎分子可调控小肠杯状细胞株产生硫黏蛋白
近日,《实验生物与医学》(Experimental Biology and Medicine)期刊中发表了由美国伊利诺大学Rex Gaskins博士所领导的团队所发表的文章证实微生物以及宿主的发炎分子都可以调控人类小肠杯状细胞株的硫黏蛋白的产生。 硫黏蛋白是小肠杯状细胞所分泌的两种主要的酸性黏液素之一,对于保护肠道黏膜非常重要。因此,若是丧失了硫黏蛋白则与炎性肠道疾病与大肠直肠癌的发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