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EC研发世界最小的生物传感器 瞄准高灵敏度DNA分子检测
比利时IMEC(Interuniversity Microelectronics Centre,微电子研究中心)推出全世界最小的基于鳍式场效应晶体管(FinFET)的生物传感器(BioFET),尺寸仅为13纳米鳍宽和50纳米栅极长,并成功在其300毫米洁净室实现生产。目前该传感器可检测的极限为几十个DNA分子,最终目标是能够实现单个D
Nat Commun:新方法有助于癌症药物的研发
人体中的所有细胞都共享相同的基因。但是我们基因的表达方式决定了细胞是变成脑细胞还是肝细胞。另外,基因表达的改变通常在疾病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研发实现用于水稻黄单胞菌基因表达研究的模块质粒组装系统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陈功友课题组题为“An improved, versatile and efficient modular plasmid assembly system for expression analyses of genes in Xanthomonas
“硅谷+上海”自主研发模式 声佗医疗进一步扩张产品线
在去年首款产品上市之后,中国第一家拥有全球独家创新产品的本土听力企业声佗医疗借助国内供应链优势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加快了布局步伐。1月23日,声佗医疗在其年度战略沟通会上表示,公司全球独创牙骨传导听力系统品音®第三代产品(SoundBite G3)在国内上市后,国内渠道和市场进一步打开,今年将覆盖到全国省会城市及区域中心城市,并借助新媒体平台开辟线上
天津大学研发“团簇酶”,有望为神经炎症患者带来福音
日前,天津大学医学部张晓东团队成功设计出一类全新的人工酶——“团簇酶”。“团簇酶”具有超强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对阿尔茨海默症、脑损伤等神经炎症治疗潜力巨大,相关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通讯》上。酶是生物体内一种重要的催化剂,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酶催化能在常温常压下将化学反应速度提高百倍以上,在医学领域对神经
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的研发进展
血液制品的出现起源于上世纪40年代,到现在只有七十年左右的时间。美国哈佛大学E. J. Cohn教授与其工作小组发明出一种被称为低温乙醇法的工艺从人血中提纯了人血清白蛋白,第一种血液制品从此诞生。人血清白蛋白是人血浆中最丰富的蛋白质,占血浆总蛋白的50%~60%,浓度达38~48g/L,是人体血浆中最主要的蛋白质,维持机体营养与渗透压,在机体中具
免疫应答反应不足 赛诺菲/GSK推迟COVID-19疫苗计划
就在辉瑞和BioNTech公司的mRNA疫苗获得美国FDA专家组的支持数小时后,赛诺菲和葛兰素史克宣布他们开发的对抗Covid-19佐剂疫苗计划遭遇重大挫折。近日,赛诺菲和葛兰素史克(GSK)宣布推迟其基于佐剂重组蛋白的COVID-19疫苗的试验计划,以改善该疫苗在老年人群的免疫反应。根据最新的1/2期研究中期结果显示,接受该疫苗18至49岁成年人的免疫应答
UNITY抗衰老药物研发获重大进展 合作伙伴亚盛医药获里程碑付款
12月22日,亚盛医药宣布,其全球战略合作伙伴UNITY在研药物UBX1325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I期临床研究已在美国完成首例患者给药。该药物为亚盛医药授权UNITY用于抗衰老领域药物开发的在研化合物Bcl-xL抑制剂BM-962。该临床进展已触发此前双方达成的授权许可协议的里程碑付款。根据许可协议条款,亚盛医药获得以UNITY普通股
Science公布2020十大科学突破:新冠疫苗研发、CRISPR治愈疾病、AI预测蛋白结构等上榜
当地时间12月17日,在《Nature》公布了“2020年度十大发现”后,《Science》杂志也紧随其后,按照惯例评选了本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其中,生命科学领域占得一半席位,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的研发居于榜首。COVID-19疫苗带来希望之光2019年末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球。当全世界陷入恐慌之时,1月12日中国科学家向世界公布了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在巴林获批上市
据巴林国家卫生监管局官方消息,在G42 Healthcare(中国国药集团在中东和北非的独家经销商)提交了上市所需相关文件后,巴林国家卫生监管局已正式批准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在巴林王国注册上市。巴林国家卫生监管局在官方通报中称,其批准和使用国药集团新冠灭活疫苗的决定是基于该疫苗在几个国家进行的临床试验数据,以及多家权威机构对这些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