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猫科动物演化和遗传多样性形成的重要机制
罗述金研究组于2014年4月8日在《分子生态学(Molecular Ecology)》发表题为“Sympatric Asian Felid Phylogeography Reveals a Major Indochinese-Sundaic Divergence”的论文,以全新的观点阐释了在第四纪冰河时期
免费测基因,研究多样性
研究显示,患病的遗传风险在不同种族中各不相同,而现在还缺少某些种族的数据 至今为止,对疾病的遗传原因所进行研究的对象绝大多数都是白种人。 在最常见的遗传病研究中,96%的参与者都是欧洲后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尽管这些研究的结果囊括了成千上万人,但是对于其他种族的人来说,它就不那么相关了,或者甚至就不相关。 23andMe公司是一家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基因检测公司,它打算改变这种平衡。
研究发现生物多样性的全球性改变,而非丧失
研究人员说,尽管人类的活动加快了世界各地物种灭绝的速度,但在所有的海洋与陆地生境中还没有出现生物多样性的持续丧失。相反,据一项新的研究披露,从一个生态系统至另外一个生态系统所发生的持续性的系统化改变是其物种的组合方式。
遗传发育所生长素调控植物向光性分子机制研究获进展
植物向光性是经典的植物生物学问题。以前的研究表明蓝光信号和生长素都是植物向光性反应所必需的,但是关于蓝光信号如何整合到生长素途径的分子机制还不清楚。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传友研究组发现,光信号途径中的转录因子PIF4和PIF5是植物向光性反应的重要负调控因子。同时,PIF4和PIF5对生长素信号转导也起着负向调控作用。
Plant Biology:多年生黑麦草功能性状多样性研究取得进展
盐胁迫是典型的非生物胁迫之一,严重制约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农作物产量。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温带地区的草坪草兼牧草,可以作为盐碱地开发先锋植物。不同生境来源的多年生黑麦草种质材料蕴涵丰富的形态、生理和物候性状变异,这些功能性状变异为选育优质耐盐多年生黑麦草提供了可能。
“中国块菌(松露)遗传多态性及其菌根组合和人工种植”<br />通过验收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刘培贵研究员课题组承担的云南省科技创新强省国际合作专项“中国块菌(松露)遗传多态性及其菌根组合和人工种植”项目近日顺利通过结题验收。项目实施期间项目组对我国10个省,其中云南省34个县进行了野外考察与标本采集。
JAMA:遗传突变与常见儿童癌症诊断时年龄之间的相关性
3月14日,国际著名医学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在线刊登了国外研究人员的一项研究“Association of Age at Diagnosis and Genetic Mutations in Patients With Neuroblastoma,”,该研究披露,基因ATRX的某些突变与儿童和青壮年在被诊断患有晚期神经母细胞瘤时的年龄有关(一种在神经系统的某些部位生长的癌症)。
PLoS One:蜂群多样性和寄生致病菌的数量呈负相关
近日,来自印度大学的研究者通过对蜂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分析,表示蜂群的多样性越高将会导致寄生的致病菌越少,并且有益菌会增多,相关研究成果刊登在了国际杂志PLoS One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