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带量采购政策下:以价换量,竞争加剧,医药行业格局加速重塑
近年来,中国医药行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4+7和新药加速审批”等政策的推出,制药企业正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2019年4月18日,安永正式发布2019年首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中国医药改革背景下,跨国药企的战略应对》(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对跨国药企在面对中国医药市场波澜起伏,快速多年的政策经济环境下,如何做出战略调整,制定并实施高效的转型举措进行了分析和预测。“4+7”政策后,企
从4+7带量采购+医保中看原研药企的生存策略
近日,原研药在各地降价的消息陆续传来。诺华甲磺酸伊马替尼片(0.1g*60片)在多地下调价格,从9998元/盒降为7182元/盒,降幅达28%;西安杨森制药的卡格列净片与上海勃林格殷格翰药业的恩格列净片在辽宁主动申请降价,降价幅度在40%左右......原研药纷纷降价背后,少不了这些政策的影响。4+7带量采购+医保 原研药企嗅到了生存危机最近一段时间,原研药降价趋势明显,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诺华原
带羽毛恐龙化石研究揭示鸟类羽毛分子演化过程
侏罗纪近鸟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带羽毛的恐龙之一,过去对其功能形态学的分析指示其具有一定的飞行能力,但是由于缺乏直接的化石证据,因此对其飞行能力的推测一直存在争议。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泮燕红等完成的题为《羽毛分子演化的化石直接证据》的研究成果,于近期在线刊登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为探讨早期羽毛的演化提供了分子生物学证据。该研究显示,以近鸟龙为代表的带毛恐龙虽然可能具
吉利德三合一药物Biktarvy获日本批准,峰值销售或达$53亿,居去年62个新药之首
2019年3月27日讯 /生物谷BIOON/ --美国制药巨头吉利德(Gilead)近日宣布,日本卫生劳动福利部(MHLW)已批准三合一复方新药Biktarvy(bictegravir 50mg/emtricitabine 200 mg/tenofovir alafenamide 25 mg,BIC/FTC/TAF),该药是一种每日口服一次的单一片剂方案(STR),用于治疗HIV-1感染。Bikt
艾尔建保妥适(Botox,肉毒杆菌毒素A)新适应症获美国FDA受理
年03月09日/生物谷BIOON/--艾尔建(Allergan)近日宣布,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受理该公司提交的一份补充生物制品许可(sBLA),扩大Botox(保妥适,通用名:onabotulinumtoxinA,肉毒杆菌毒素A)标签,用于治疗儿科患者(2岁及以上)上肢和下肢痉挛。小儿上肢痉挛适应症已被授予6个月优先审查,处方药用户收费法目标日期(PDUFA)预计在2019年第二季度。
“带量采购”试点落地 针对问题需加快配套政策出台
2018年,发生了许多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上看来虽似只是开了一个肇端,但实际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2018年上半年得益于医药行业增速回暖,新医改深化背景下诸多利好政策落地,医药行业获得明显超额收益。然而,这一年的冬天格外漫长,好像从夏天开始:中美贸易战开打,波及一向以防御性见称的中国原料药、制剂、生物制药;资管新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正式
“17+13+X”安徽开启省级带量采购新姿势
近期,安徽省医药集中采购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省药采中心”)发布《关于做好“17+13+X”种抗癌药惠民落地工作的通知》指出,在国家医保局组织谈判的基础上,从现有医保目录中再选择我省用量较大抗癌药组织省级带量采购,第一批谈判成功13种,大幅降低了价格。今后将适时选择X种抗癌药再行组织带量采购,不断扩大惠及参保患者抗癌药种类。为切实保障降价抗癌药买得到、用得上、可报销,尽快惠及广大患者,现
海尔生物医疗肩负疫苗安全使命 再获“一带一路”创新案例奖
12月14日,由《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2018“一带一路”国际创新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海尔生物医疗作为受邀嘉宾,与来自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领导共聚一堂,围绕“开放·创新·机遇”的主题,总结“一带一路”的成果及未来发展规划。此次论坛上,海尔生物医疗凭借创新的疫苗网安全方案,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疫苗接种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经过严格的初选、精选后,经多方评判最后入选,与支付宝、迈瑞医疗等共同获得“
上海宣布:4+7带量采购 不建议价格联动
上海药事所出函:基于采购模式不同(不带量),预付模式不同,建议不采集4+7集采价格。▍药事所出函:不建议价格联动12月14日,行业内流传着一篇文章,公布了上海药事所明确4+7中选后的执行细则。文章中显示,上海药事所邀请中标企业代表参加现场“4+7”会议,明确一系列中选后的执行问题。其中,需要注意的是,细则提出:对于非集采地区的价格联动,药事所可出函(只针对中标企业/中标产品):基于采购模式不同(不
4+7带量采购 为什么会有两家外企中标?
此次“4+7”带量采购引起的舆论漩涡依然没有衰减,外企是象征性参与招标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几乎所有厂家都没大幅降价,维持住了价格体系!但是令我惊讶的是,为什么还会有两家外企的产品中标了呢?冒着破坏价格体系的风险这样做值吗,会不会被其他外企所排斥?这次招标采购涉及31个品种,除了个别品种外,每个品种涉及的厂家都是3家,有外企有国企。谁中标就意味着最起码明年市场份额有保证了,没中标的明年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