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科学家研发出用于快速和超灵敏病毒诊断的数字等离子体纳米气泡检测新技术

研究表明将此方法应用于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时,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1拷贝/µL)。

2022-05-09

PLOS ONE:新型阿尔兹海默病生物标志物或有望促进对该病的快速诊断

来自美国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一种新型的阿尔兹海默病生物标志物,其或能促进科学家们对该病进行快速的诊断。

2022-05-05

Adv NanoBiomed Res:一种新型血液检测技术有望帮助诊断黑色素瘤

来自密歇根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表明,检测个体的血液或能帮助揭示其机体中循环黑色素瘤细胞的存在,而诸如此类检测手段或能帮助患者放弃有创伤的皮肤活检技术,从而确定其是否患有皮肤癌。

2022-04-25

Front Med:科学家在血液中发现一种有望改善肝癌诊断的新型生物标志物-tsRNA

来自中国南京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肝癌患者机体中名为tRF-Gln-TTG-006的tsRNA或能作为一种有希望的血液生物标志物来帮助尽可能早地诊断肝癌患者。

2022-04-25

全球体外诊断行业面临新机遇,菲鹏生物业绩爆发式增长

3月11日,《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应用方案(试行)》发布,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决定,在核酸检测基础上增加抗原检测作为补充。

2022-04-18

Alzheimer’s & Dementia:过度午睡增加阿尔茨海默病风险

  阿尔茨海默病(AD),俗称老年痴呆症,是一个具有高经济和社会负担的全球健康问题。全球约有5000万痴呆症病例,每年新增约有1000万例,在中国,有上千万患者,位居全球第一。尽管科学界投入了许多精力,但目前仍然没有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案来预防或治愈。生活方式对认知功能有很大的影响,午睡被认为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老年人午睡的发生率比

2022-03-24

科学家借助纳米孔测序技术有望实现对罕见病危重症的快速诊断

科学家借助纳米孔测序技术有望实现对罕见病危重症的快速诊断

2022-04-03

JAMA子刊:中国科学家首次证实,低危人群常规筛查肺癌,会导致过度诊断治疗

  肺癌是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仅为19%,是全球的头号癌症杀手,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患者在被诊断时已经处于晚期。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肺癌患者具有重要意义。而对高危人群进行低剂量螺旋CT(LDCT)筛查,就是肺癌早诊早治的关键,筛查能从整体上降低肺癌病死率[2]。2021年版《中国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就推

2022-02-21

Gastroenterology:实现深度学习在肝结节病理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病理科邵春奎教授、陈健宁副主任医师团队联合清华珠三角研究院韩蓝青教授团队,首次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在肝结节病理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该技术通过构建HnAIM模型(Hepatocellular-nodula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odel)智能诊断肝细胞结节,达到了高年资病理医师的诊断水平,可有效辅助病理诊断,成

2022-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