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PNAS:评估手机辐射对脑组织的效应

科研人员开发出了一种非侵入式核磁共振(NMR)方法,从而测量手机辐射对脑组织的效应。为了验证这种技术,David H. Gultekin 和Lothar Moeller测量了被牛脑组织和具有类似的电和热参数的凝胶吸收的手机辐射电磁能量的数量。手机是射频(RF)场暴露的主要来源之一,而世界卫生组织最近根据与使用手机有关的脑癌风险增加而把射频(RF)场归类为可能致癌。

2012-12-19

Cell Death&Disease:microRNA与细胞辐射敏感性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空间辐射生物研究室科研人员利用microRNA增加细胞辐射敏感性研究取得新进展,首次报道了miR-185通过靶向调控关键的DNA损伤传感因子ATR增强电离辐射诱导的细胞凋亡及增殖抑制等效应。 microRNA(miRNA)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小RNA分子,能够在转录后水平通过与靶基因mRNA的3’非编码区(3’-UTR)相结合而调控靶基因的表达。

2013-07-16

日本“学术女神”被指造假暴露学术界体制弊端

这位包装出来的“学术女神”上升过程,暴露了日本科研风气、人才培养、成果发表等众多体制问题。代表委员炮轰药品招标“唯低价是取”:要么造假要么停产习近平:改进和完善院士遴选机制,突出学术导向清华大学医学院

2014-07-09

J Bacteriol:研究识别大肠杆菌抵抗辐射的基因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一组研究人员已经确定了大肠杆菌中的46个基因,这些基因对于非常高剂量辐射下大肠杆菌的生存是必需的。

2014-07-24

Human Repro:双酚A暴露或可破坏人类卵细胞的正常功能

暴露于双酚A(BPA)可引发夫妻不孕。 2013年8月1日 讯 /生物谷BIOON/ --在美国大约有20%的不孕夫妇不能查出自己的不孕原因,如今来自布莱根妇女医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的研究者通过研究揭示,暴露于双酚A(BPA)是引发夫妻不孕的一个诱导因子。相关研究刊登于7月31日的国际杂志Human Reproduction上。

2013-08-01

PNAS:紫外线暴露的时间段影响皮肤癌产生

一项研究发现,紫外线暴露的时间可能影响小鼠皮肤癌的出现。 暴露在紫外线辐射中能引发可能导致皮肤癌的DNA损伤。此前对小鼠的研究已经显示了一种称为XPA的蛋白质—它参与了紫外线引发的DNA损伤的修复—的水平在一天中涨落,在下午4—6点达到峰值,在上午4—6点达到低谷,这与生物钟的节律一致。

2012-11-18

Radiat Res:变形杆菌或成辐射暴露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近日,威斯康星医学院研究人员已经确定一种新型生物标志物可以用来确认人可能暴露于有害辐射的环境下,以便用来鉴别和治疗危及生命的辐射损伤。 该研究结果发表在5月1日的Radiation Research杂志上。威斯康星医学院的药理学和毒理学J ohn E. Baker博士是该研究论文的主要作者。

2012-11-18

PNAS:一次化学物质暴露可能影响多代对压力的响应

5月21日,国际著名杂志PNAS在线刊登了国外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Epigenetic transgenerational inheritance of altered stress responses,”,文章中,研究者表示一次化学物质暴露可能影响多代对压力的响应。 这项研究发现,单次暴露于一种环境化合物中可能改变一种啮齿动物的后代感受压力和对压力做出响应的方式。

2012-11-18

Bio Repro:新生儿植物雌激素暴露如何导致成年不育

2012年5月2日出版的《生殖生物学》Biology of Reproduction杂志预印论文栏目的一篇论文描述了出生前短暂的植物雌激素暴露对小鼠输卵管的影响,并对基于大豆的婴儿配方奶粉对人类新生儿的影响进行了建模。这些结果提示在子宫中或者在儿童期暴露在雌激素化学物质中可能对成年女性生育力有长期的影响,这可能为某些无法解释的女性不育病例提供机制基础。

2012-11-18

Mitochondrion:电离辐射会使线粒体DNA构象变化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辐射生物医学研究组的科研人员研究发现,电离辐射能够引起显著的线粒体DNA超螺旋构象变化,这对进一步研究电离辐射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具有指导意义。 线粒体DNA是人体细胞中唯一的核外遗传物质,线粒体DNA构象的变化可能通过影响线粒体功能而导致细胞命运的改变。

201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