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分辨光镜-电镜关联成像研究取得进展
10月14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徐涛课题组与徐平勇课题组合作,在Nature Methods上发表了题为mEosEM withstands osmium staining and Epon embedding for super-resolution CLEM 的研究论文。他们发展了第一个常规电镜制样后保持荧光的光转化荧光蛋白,首次实现了Epon后固定的同层超薄样品的
分子尺度分辨率干涉定位显微镜问世
光学显微镜自1590年由荷兰詹森父子创制伊始,即成为生命科学最重要的研究工具之一。进入21世纪,借助荧光分子,科学家将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提高了一个数量级,由约一半光波波长(250 nm)拓展至几十纳米,并兴起了超高分辨荧光成像技术,用于“看到”精细的亚细胞结构和生物大分子定位,相关工作荣膺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9月9日,Nature Methods 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
纳米孔测序实现对人体肠道微生物组中抗性决定因子和移动元件的高分辨率分析
微生物组学的研究——即给定样本中所有微生物的遗传物质的研究最近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而这主要是因为人们认识到我们身体和环境的微生物的组成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深层影响。肠道微生物是人体代谢的重要参与者,拥有丰富的微生物群落,数万亿的细菌同时存在,并通过饮食和偶尔的抗生素选择,创造了一个抗生素抗性基因很容易在细菌物种之间转移的动态环境。随着多重耐药性生物体的普遍存在,其中许多生物体在质粒上携带
国内首个菊花脑基因组测序-纳米孔测序再发高分论文
菊属植物种类繁多,又含多种栽培种,兼具观赏和药用价值,且染色体组结构从2n=18到8n=72之间,十分复杂,多年来难以攻破。中药所所长陈士林研究员、副研究员宋驰博士等利用ONT平台解析了可能代表栽培菊属祖先基因组的二倍体菊花脑基因组,分析表明其演化受重复序列爆发和近期WGD事件的驱动,该基因组复制事件在约38.8个百万年前将菊属和向日葵分化开来;菊花脑观赏及药用性状的变异与
高分通关,原能细胞完成标准化试点企业建设
2017年,随着我国对细胞生物治疗行业一系列规范举措的开展,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首次将标准化建设的关注点投注到细胞生物行业,并将由原能细胞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申报的《深低温免疫细胞存储标准化试点》项目纳入了当年通过的99项标准化试点建设资助项目。经过2年的标准化建设,近日,由上海质量技术监督局领导带领的专家团队对原能细胞的标准化试点建设成果进行了验收,原能细胞科技集团以96分的优异成绩,荣获了“深低温
我国科学家成功绘制玉米高分辨三维基因组图谱
华中农业大学科研团队近日成功绘制玉米活跃表达基因参与的高分辨率三维基因组图谱,鉴定了基因组顺式调控元件三维互作模式,揭示了玉米三维基因组结构调控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表型变异的潜在机理。系列成果表明,玉米高分辨率三维基因组的研究对于玉米功能基因组的研究,以及对于玉米复杂农艺性状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记者16日从华中农业大学获悉,该校李兴旺教授、严建兵教授和李国亮教授团队合作的这
我国科学家拓展冷冻电镜解析生物大分子结构的分辨极限
冷冻电镜(cryo-EM)单颗粒分析技术已经成为结构生物学众多结构解析方法中异军突起的一支,在膜蛋白的结构解析中更是发挥着与日俱增的作用。目前的冷冻电镜单颗粒技术已经能较容易地将分子量大于300千道尔顿且生化性质稳定的蛋白质解析至近原子分辨率(约3 埃水平)。但由于小分子量蛋白质(一般为小于200千道尔顿)颗粒在冷冻样品中衬度不足等原因,小分子量蛋白质的高分辨解析工作对目前的技术手段而
Cell:肝脏竟然能够分别分辨白天与黑夜?!
2019年5月30日 讯 /生物谷BIOON/ --当你熬夜看电视或玩手机时,你的肝脏能感觉到吗?答案是肯定的。当检测到这样的活动时,身体的器官会导致昼夜节律失控,让我们更容易产生健康问题。这是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科学家与西班牙巴塞罗那生物医学研究所合作开展的两项新研究之一。今天发表在《Cell》杂志上的这项研究使用了专门培育的小鼠模型来分析调节新陈代谢的内部时钟网络。(图片来源:UCI School
Nature:科学家解析了单细胞分辨率下的骨髓微环境
近日,纽约大学医学院等科研人员在Nature上发表了题为“The bone marrow microenvironment at single-cell resolution”的文章,解析了单细胞分辨率下的骨髓微环境。机体的正常造血依赖造血细胞和支持造血细胞产生发育的骨髓微环境的相互作用,但是骨髓微环境分子复杂性和对应激的反应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在本研究中,科研人员在单细胞分
PNAS:为什么听一段时间高分贝声音之后会出现暂时性失聪?
2019年3月9日 讯 /生物谷BIOON/ --当我们听到响亮的声音时,我们的听力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受损。最近,来自瑞典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有助于解释这种情况的机制。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PNAS》上。“大多数人都经历过他们的听力受损,听到大声后耳朵感觉麻木。一段时间后听力恢复正常。我们发现耳蜗中的一个微小结构称为覆盖膜在这一点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充当钙离子的储存库,这些钙离子有助于调节感觉细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