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隅良典诺奖成果“细胞自噬”状态有了检测新技术
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凭借细胞自噬机制研究获得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日本研究人员最新发明了一种可以简单检测细胞自噬状态的新技术,将有助于利用细胞自噬机制开发新药。细胞自噬机制是指细胞在应对短暂生存压力
国内大型海外医疗服务机构盛诺一家进驻宁波
宁波2016年11月3日电 /美通社/ -- 医疗不同于其他行业,领先的技术意味着更多生命被挽救,更多人拥有更好的生命质量。2016年11月2日,平安私人银行、中宏人寿,以及十多家权威媒体的见证下,秉承让国人享有一
近20年自然科学诺奖得主博士毕业何处?
博士生在读书期间受到系统的科研训练,无疑对其毕业后的职业生涯有着重要的影响,博士生的培养质量一直受到世界各国关注。那么近20年来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博士学位都是在哪儿获得的呢?本文选取1994-2014年三大诺
诺奖得主“老龄化现象”:科学大爆炸 认同滞后
诺贝尔奖(图片来源:新华/美联)本月初,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先后揭晓。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今年科学类诺贝尔奖得主的平均年龄已经超过70岁,其中“最年轻”的65岁,多数人超过72岁。追
诺和诺德Victoza——全球首个降低高危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死亡风险的GLP-1类降糖药
Victoza是年销20亿美元的GLP-1受体激动剂,不仅具有降糖及减肥功效,还能显著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和死亡风险。
诺和诺德Tresiba(德谷胰岛素)获准用于威尔士国家服务系统,低血糖风险显著低于来得时(甘精胰岛素)
与赛诺菲来得时(Lantus)相比,Tresiba在总体、夜间、严重低血糖事件风险显著降低。
那些得了诺奖的科学家后来咋样了?
“诺奖得主”,称得上是一辈子的光环。然而,大部分获奖者在得奖瞬间受到全世界的爆炸性关注之后,便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他们后来干啥了?似乎在大众的感觉里,获得诺奖就是一个人一辈子事业的顶峰了,之后便再无
——专访2016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余金权教授
化学家余金权教授是今年麦克阿瑟天才奖的获得者之一。他在求学过程中先后于剑桥大学和哈佛大学留下了足迹,并在全球著名的Scripps研究所做出了大量有关碳-氢键活化的先驱性工作,奠定了通过金属插入实现不对称碳-氢键活化的基础。在外人看来,他是名不折不扣的“天才”,但他办公室的墙上却挂着“业精于勤”四个字。他说,这是他最喜欢的一句话。
17年拿17个诺奖,日本获奖者及名古屋大学校长却开始反思
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17年间在自然科学领域共有17人获得诺贝尔奖,其原因何在?获奖繁荣的背后又有什么隐忧?澎湃新闻专访了诞生其中三分之一诺奖的日本名古屋大学校长松尾清一和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天野浩。松
2016年诺贝尔奖得主Yoshinori Ohsumi的自噬研究情怀
北京时间10月3日下午17:30,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来自东京工业大学的研究者Yoshinori Ohsumi因发现自噬的机制而获得此奖。在这里,小编向读者推荐几年前Journal of Cell Biology期刊对Yoshinori Ohsumi的采访,在这次采访中,他介绍了自己的早期研究生涯,尤其是在早期,他多次更换自己的研究课题,最终发现酵母液泡中发生的自噬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