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视觉基础进化出来的时间可能比此前认为的更早
一项研究发现,对于视觉具有关键作用的感光蛋白——视蛋白,其进化出来的时间可能比此前认为的更早且经历了更少的遗传变化。视觉的遗传起源仍然不清楚,这部分是由于对最早拥有视蛋白的后生动物之间的系统发生学关系的报告的不一致。 Davide Pisani及其同事进行了一项计算分析,从而检验了迄今提出的关于视蛋白进化的每一个假说。
: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发现鼻两侧对视觉加工表现出不同的调制效应
在现实生活中,视觉和嗅觉都可以帮助人类习得和辨认物体,同时这两种通道之间也存在相互影响。已有的研究显示,视觉信息可以促进人们对相应嗅觉信息的探测,嗅觉信息也能反过来调节视觉信息的加工。但是人们对于这种跨通道交互作用发生在大脑加工的哪个阶段还不是很清楚。
J Neurosci:首次揭示控制大脑活动可改善个体视觉敏感度
2012年12月5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来自英国伦敦大学的神经影像学威康信托中心的研究者揭示,训练个体控制其大脑的活动可以增强其视觉敏感度,这种非侵入性的“神经反馈”方法未来将会有一天用于改善那些大脑功能异常个体的脑功能,比如中风患者,相关研究成果刊登在国际杂志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
Nature:神经活动对于胎儿视觉形成必不可少
2012年10月12日 讯 /生物谷BIOON/ --刊登在Nature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耶鲁大学的研究者揭示了,发育胎儿视网膜信号活性的出现可以刺激大脑进行连接,这对于胎儿形成视觉微观景象至关重要。干预自发波的活动在神经发育障碍疾病如自闭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项研究在小鼠中进行,首次在活体动物中阐释了波的活动可以扩散至大脑区域,其对于视觉系统的信号传递非常重要。
PLoS One:人体对温度的感受受视觉影响
日本东京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在美国在线科学杂志《PLoS综合》新一期上发表文章说,他们的实验表明,人体对温度的感受可能受视觉信息影响。 东京大学认知科学专业教授横泽一彦的团队以20名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实验。他们在桌上竖起一块木制的挡板,让学生把自己的手放到挡板外侧,而在挡板内侧放置一只假手。坐在桌边的学生只能看到面前的假手,而看不见自己的手。
Neuron:揭示V4脑区对视觉运动信息的处理
4月24日,Neuron杂志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所的研究成果《猕猴V4视区的运动方向功能图》。这项工作由吕海东研究组的博士生李培超、朱树德等人合作完成。 在人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中,视觉信息以并行的方式沿不同的视觉通路进行处理。传统观点认为,视觉中的运动信息在背侧通路(dorsal pathway)处理,而不是在腹侧通路(ventral pathway)。
PNAS:电刺激或有助恢复盲人视觉
一项研究发现,科研人员可能距离恢复盲人视觉的修复装置更近了一步。该研究发现当猴子的大脑的一部分区域受到电刺激的时候猴子能看到东西。 Peter Schiller及其同事向两只恒河猴的主视觉皮层植入了微电极。通过这些微电极,这组科研人员对正在进行两个任务的这些猴子的大脑进行了电刺激。对于第一个任务,这些猴子被促使着把他们的眼睛转向更明亮和更大的两个目标,其中一个被周期性的电刺激取代。
:揭秘微扫视触发的漩涡视觉错觉
一项新研究揭开了“旋转蛇”(Rotating Snakes)视觉错觉如何欺骗大脑的奥秘。 Credit: Akiyoshi Kitaoka 早前有研究表明,这种漩涡运动错觉是由眼睛慢慢飘离中央目标物所引发的。但凤凰城巴罗神经学研究所( Barrow Neurological Institute in Phoenix)的视觉神经科学家通过跟踪8位志愿者的眼球运动,得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解释。
Science:大脑如何处理视觉世界的一个新观点
日本的一个团队的研究为人们就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创建视觉世界的内部体现的提供了一种新的观点,从而揭示了这些体现可能较早开始于脑内的视觉处理等级系统,并且比科学家们曾经认为的发育要更具有累积性。大脑会回忆我们观察到的图案和物体,而这一过程是伴随着大脑发展出的独特的神经元来体现我们所观察到的图案和物体来达到的。
Science:跳蛛利用绿光形成独特视觉系统
跳蛛是一类主要以苍蝇为食的蜘蛛。它的捕食方式十分独特,首先逐步靠近,当到达合适的位置时,再一跃跳过去捕获猎物。日本一个研究小组最新发现,跳蛛这种“稳、准、狠”的捕食功夫要归功于它们拥有的一套独特的视觉系统。 大多数生物或是通过调节眼睛中晶状体的焦距视物(例如人类的双目立体视觉系统),或是靠移动头部制造一种“运动视差”来评估与某个物体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