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光预测化学疗法如何对待乳腺癌
如果数字光谱学(DOS)成为护理标准的一部分,癌症患者只能接受有效治疗肿瘤的药物。医生可能能够及时改变化疗方案,以避免药物不起作用的副作用。——Darren Roblyer,博士 - 美国癌症协会受助人在波士顿大学的实验室里,Darren Roblyer博士研究老鼠,发明了新的医疗设备,并指导临床试验让女性接受化疗作为乳腺癌的首选治疗方法。这三个项目全部由美国癌症协会资助。他们也都有相同的目标:要
J Leukocyte Biol:单核细胞表面分子与助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2017年11月7日/生物谷BIOON/---最近发表在《Journal of Leukocyte Biology》杂志上的一篇文章首次发现:单核细胞(即一类特殊的白细胞亚群)能够在细胞表面表达CXCR7受体蛋白。这一受体或许是治疗与多种疾病相关的大脑炎症反应(例如多发性硬化、帕金森以及艾滋病等等)的治疗靶点。“由于单核细胞是唯一的能够受到大脑CXCL12刺激而表达CXCR7蛋白的白细胞亚群,因此
揭示血细胞释放化学信号S1P机制
图片来自Long N. Nguyen。2017年10月25日/生物谷BIOON/---血源性化学信号1-磷酸鞘氨醇(sphingosine-1-phosphate, S1P)是由血细胞释放出来的,用于调节免疫功能和血管功能。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S1P是如何释放到血液循环中的知之甚少。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报道,他们在血细胞中发现了这种通路。他们的发现对治疗各种免疫疾病和血管
微流控芯片,化学和生物医学检测的“下一场革命”
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微流体在近几年也迅猛的发展。微流体是具有微尺度(几十到几百微米)集成通道系统的科学和技术。在其中,微量的液体(通常为10-9至10-18升)在系统的控制下进行特定模式的流动。听着如此黑科技的微流体的发展其实可以追溯到数十年前,生物化学分析的微量化和平面化要求是微流体发展很好的推动力。自那时起,“芯片实验室”和微尺度全面分析系统(μTAS)的概念就被逐步建立了起来。在微流体的世
冷冻电镜技术为何能获得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及其发展趋势
2017年10月4日/生物谷BIOON/---在人们的一片猜测中,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终于揭晓了!当地时间2017年10月4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给瑞士洛桑大学的Jacques Dubochet、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Joachim Frank和英国剑桥大学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Richard Henderson,获奖理由是“开发出冷冻电子显微镜技
俄罗斯采用“绿色化学”从白桦树皮中提取药用原料
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有机化学研究所采用“绿色化学”技术研发出从白桦树皮提取白桦脂醇的新型工艺方法,所研发的技术具有生态性、节能性、产品纯度高的特点。相应成果刊登在《西伯利亚学报》上。就其工艺原理,所研发的工艺技术为萃取方法,但其萃取剂不是传统工艺方法所采用的酒精,而是醋酸类“绿色萃取液”。萃取液采用可再生原料制备,具有成本低廉、无毒性、可生物降解的特点,而工艺过程则具有低能耗及萃取液可回收再利
Nature:从结构上揭示神经元同步释放化学信号
图片来自Zhou et al./ Nature 2017。2017年9月16日/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的Axel Brunger和同事们通过可视化观察三种神经蛋白彼此间如何相互作用,揭示出它们如何协助成群的脑细胞同步释放化学信号。一种类似的相互作用可能也在细胞如何分泌胰岛素和气道粘液中发挥着作用。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7年8月24日的
免疫化学所James Rothman研究组招聘实验室技术员和博士后
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James Rothman(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获奖者)研究组主要致力于研究高端成像技术的发展,以及将超高分辨率的关联光学和X光显微镜技术(Correlative Light (Super-resolution) and X-ray Microscopy Imaging (CLXM))应用到各种细胞生物学项目。目前工作主要围绕细胞内囊泡运输的时空调节机制,以及在疾
李海涛研究组近期在《自然化学生物学》和《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合作论文利用和开发微阵列互作技术促进表观遗传学研究
发表在《自然化学生物学》上的题为《应用蛋白微阵列技术研发Spindlin1小分子抑制剂》(Developing spindlin1 small-molecule inhibitors by using protein microarrays)的论文,通过构建组蛋白阅读器结构域蛋白芯片,并结合基于结构的构效关系演化,开发出专门针对Spindlin1的活性小分子抑制剂,为今后模式结构域靶向的药物筛选与
肺表面活性剂生物分子冕形成机理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胡国庆等在肺表面活性剂冕(pulmonary surfactant corona)形成机理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揭示了纳米颗粒与肺表面活性剂交互作用后形成生物分子冕的演化规律,发现了纳米颗粒表面亲疏水性质对分子冕的结构起着决定性作用。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纳米科学期刊ACS Nano上,论文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胡青林,合作者为美国夏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