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中外科学家研究发现恐龙个体发育中行走姿态发生改变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中国辽宁西部地区产出了大量的鹦鹉嘴龙(Psittacosaurus)化石,鹦鹉嘴龙是一种小型的植食性原始角龙。大量鹦鹉嘴龙化石的发现为进一步了解恐龙生活习性以及生长发育模式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基础。

2013-07-30

PRSBBS:日研究发现陆生昆虫在水中行走机制

近日,日本物质和材料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在利用金花虫进行的实验中发现,生活在陆地的昆虫依靠其脚掌纤毛储存的气泡,在水中也能牢牢抓住物体表面行走。8月8日出版的英国科学杂志《皇家学会生物学分会学报》(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刊登了论文。 金花虫体长8毫米左右,如同小型的金龟子。

2012-11-18

Biol:研究称人类直立行走是为获得更多食物

3月21日,日本京都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学术期刊《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上报告说,人类祖先之所以由四足行走变为站起来两足行走,其原因之一是为了用上肢尽量多地搬运食物,以便获得更多的珍贵食物。 研究人员在西非国家几内亚的野外实验点投放了一些平时很容易获得的坚果和一些珍稀坚果,然后对几只黑猩猩的行动进行观察。

2012-11-18

JVP:“会行走的鲸鱼” 源自古埃及

据美国媒体报道,鲸鱼是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多年以来科学家一直致力于研究鲸鱼的进化历程。德国古生物学家埃伯哈德-弗拉士(Eberhard Fraas)在学术生涯中除了研究恐龙,同时还关注鲸鱼的进化,他在埃及考古遗址挖掘发现“会行走的鲸鱼”,其历史可追溯至4500万年前,弗拉士将这种会行走的鲸鱼命名为原鲸,这是非常早期的鲸鱼进化形态,它将很快填补人类理解鲸鱼进化历史的重要过渡过程。

2012-11-18

Science:人类如何学习行走?

一项新的研究报告表明,大鼠的幼兽与人类的婴儿都是通过同一个运动神经元链的指令来学习行走的。 这些发现表明,人类和其它动物的运动都进化自某个共同的祖先神经网络。科学家们倾向于将神经的相互作用想象为电子电路。这些模型凸显了个体神经元是如何应用电信号来相互联络的,或具有不同功能的相互连接的神经元组是如何相互发送信息的。

2012-11-18

Sci Transl Med:对大脑的电刺激可使大鼠在脊髓损伤后促进其行走

在所有瘫痪的病人中大约有一半会终身离不开轮椅。据一项在大鼠中进行的新研究披露,深部脑刺激可帮助瘫痪病人重新获得行走的能力。脊髓是由神经纤维束从大脑通过一个脊椎骨管道下行而成的。中脑运动区或MLR是位于原始脑核中的指挥中心,而该原始脑核被称为脑干,它会与这一神经网络交流而影响运动。在所有的物种中,包括从刺鳐和蝾螈到猫和猴子,其MLR都非常相似。人们已知,用电脉冲刺激这个部分的大脑可触发行走

2013-10-25

Science:深部脑刺激或可帮助瘫痪病人重新行走

在所有瘫痪的病人中大约有一半会终身离不开轮椅。 据一项在大鼠中进行的新研究披露,深部脑刺激可帮助瘫痪病人重新获得行走的能力。脊髓是由神经纤维束从大脑通过一个脊椎骨管道下行而成的。中脑运动区或MLR是位于原始脑核中的指挥中心,而该原始脑核被称为脑干,它会与这一神经网络交流而影响运动。在所有的物种中,包括从刺鳐和蝾螈到猫和猴子,其MLR都非常相似。 人们已知,用电脉冲刺激这个部分的大脑可触发行走

2013-10-25

Science:研究者开发出使瘫痪大鼠重新行走的复健方法

经过几个星期结合机器线束和电气化学刺激的神经修复,之前瘫痪的老鼠不仅自愿开始有一行走的步态,他们很快就在冲刺,爬楼梯以及避开障碍物。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Science在线刊登的一项研究报告中,科学家们指出,他们开发出了一种能够让脊髓被切断的瘫痪大鼠重新行走的复健方法。这些发现提升了一种类似的方法可能会在将来对患有脊髓严重损伤病人有效的可能性。

2012-11-18

新加坡开发植入式脑芯片 可控制机械假肢行走

新加坡A.STAR微电子研究所开发的“神经元阵列芯片”,可以植入人的大脑实现长期颅内停留并且不会损坏其他脑组织,可帮助患者利用大脑来控制机械假肢行走

2014-04-09

Nat Commun:对双足行走方式来说的巨大一步

“图根原人”具有“中新世”猿类和早期“人属”特征的独特组合,这与以下观点是一致的:它是以双足行走的最早物种之一。

2014-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