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麻黄碱者易发生自杀行为
哥伦比亚大学的Brandon Marshall等人近日在《药物与酒精成瘾》(Drug and Alcohol Dependence)杂志发表论文称,注射麻黄碱者或更易发生自杀行为。 在对超过1800名静脉药瘾者研究之后,Marshall等发现注射麻黄碱者发生自杀行为的风险显着高于其他静脉药瘾者。
Anim Behav:朋友对人行为和发展的影响胜过家人
英国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动物行为》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Friendship affects gaze following in a tolerant species of macaque, Macaca nigra"称,与家庭成员相比,朋友会对人的行为和发展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AJPH:科学家在非洲成功实施HIV干预计划
刊登在国际杂志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国外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针对HIV的大尺度的干预措施,旨在帮助非洲男性个体来积极应对艾滋病的发生。
Bri J Psych:认知行为疗法或许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甚微
世界健康组织一直在推荐一种名为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BT)来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而如今刊登在国际杂志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英国赫特福德大学的研究者通过研究发现这种疗法的效果并不理想。
Sci Transl Med:化合物治疗小鼠的自闭症行为
4月25日,国际著名杂志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在线刊登了国外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Negative Allosteric Modulation of the mGluR5 Receptor Reduces Repetitive Behaviors and Rescues Social Deficits
:自杀行为存在遗传关系
加拿大多伦多成瘾与精神健康中心的一项新的研究,为一种特殊基因与自杀行为有关找到了的证据,增加了我们对诸多自杀复杂原因的认识。这项研究将来有可能会帮助医生通过该基因预防自杀。过去研究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看作是与自杀行为有关的基因。BDNF与神经系统发育有关。
北京药监局全程规范互联网涉药行为
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采取警示性约谈、监督性公告、惩治性查处相结合的方法,着重事前控制、实施动态监测、严制违规行为,针对互联网复杂性、开放性、无界性和变化迅速等特点,加强了对互联网药品信息和交易的全程监督,在互联网药品信息的发布和网上药品的交易秩序的管理上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一是注重事前控制,组织约谈对话。
Mol Cell:胚胎干细胞可以感知DNA损伤发生“自杀”行为
图中显示,在胚胎干细胞中,激活的Bax蛋白(红色)可以定位在高尔基体中;蓝色的为细胞核 (Credit: Deshmukh Lab, UNC-Chapel Hill) 胚胎干细胞可以在机体中分化成为各种类型的细胞,如果胚胎干细胞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遭受损伤,它们为了胚胎的正常发育会很快“自我了断”,这项来自北卡罗来纳大学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刊登在了近日的国际杂志Molecular Cell上。
PNAS:非语言行为或表达细微的遗传变异
一项研究提出,拥有催产素受体(OXTR)基因的一种特定遗传变异的个体可能通过他们的非语言行为加以识别。 此前的研究报告说,有2份“G”版本的OXTR基因—这个版本含有单个核苷酸变化,在一个特定位置上从腺嘌呤变成了鸟嘌呤—的人据说比携带有至少一份“A”版本的拷贝的人更具同情心。Aleksandr Kogan及其同事提出,这些遗传变异也是通过非语言行为表达的。
Nature:英国发现恶性疟原虫有效干预途径
抗疟药物通常只对部分种类的疟原虫有效,这是疟疾防治一直以来的难题。英国研究人员日前在破解这一难题方面取得进展,他们发现了一种对所有恶性疟原虫都有效的治疗途径。 英国桑格研究所等机构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网站上报告说,他们发现疟原虫在人体血液中入侵红细胞的时候,红细胞上一种名为basigin的蛋白质和疟原虫表面一种名为PfRh5的蛋白质之间的联系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用药物阻碍它们之间建立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