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复合物在心肌细胞表观遗传控制中起关键作用
从单个全能受精卵产生广泛不同和特化的细胞类型涉及大规模转录变化和染色质重组。先锋转录因子在编程表观基因组中起关键作用,并在连续细胞谱系规范和分化步骤中促进其他调节因子的募集。2019年4月25号,同济大学心律失常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课题组长孙云甫教授、梁兴群教授团队等在Cell Research上在线发表了题为Pioneering function of Isl1 in the
Nature:我国科学家解析出人LAT1–4F2hc异聚氨基酸转运蛋白复合物的三维结构
2019年4月14日讯/生物谷BIOON/---L型氨基酸转运蛋白1(LAT1,也称为SLC7A5)以一种不依赖于钠和pH的方式触发较大中性氨基酸的跨膜渗透。作为APC超家族(amino acid–polyamine–organocation superfamily)中的一种反向转运蛋白,LAT1促进甲状腺激素、药物和L-3,4-二羟基苯丙氨酸等激素前体跨膜渗透。人们已在多种肿瘤细胞中观察到LAT
假根羽藻重要光合膜蛋白超级复合物结构获解析
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匡廷云、研究员沈建仁带领的团队同济南大学、清华大学的科研人员合作,揭示了假根羽藻一个重要的光合膜蛋白超级复合物——光系统I捕光复合物I(PSI-LHCI)的3.49?分辨率结构。该研究进一步完善了对光合生物进化过程中光系统结构变化趋势的理解,为人工模拟光合作用机理、指导设计作物与提高植物的光能利用效率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新思路。相关成果日前发
Nat Chem:超级计算机帮助“组装”大型蛋白质复合体
2019年4月1日 讯 /生物谷BIOON/ --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分子通过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改变其形状来传输氧气。血红蛋白中相同蛋白质的四个拷贝像花瓣一样打开和关闭,在结构上相互耦合以相互作用。使用超级计算机,科学家们能够设计自组装的蛋白质,以组合和类似生命的分子,如血红蛋白。科学家表示,他们的方法可以应用于有用的技术,如药物靶向,人工能量收集,“智能”传感和建筑材料等。一个科学团队通过增加蛋白
研究解析结核杆菌转录起始复合物的晶体结构
基因组的遗传信息得以表达,首先需要RNA polymerase (RNAP)以DNA为模板合成RNA。基因转录不仅是基因表达第一步,还是基因表达的主要调控步骤。对RNAP分子机器结构、运行机理以及调控机制的研究能够回答基因表达调控的基础生物学问题。在转录起始阶段,细菌的RNAP与转录起始σ因子形成复合物,依次执行启动子双链DNA的识别、解链以及RNA起始合成等关键步骤。细菌RNAP通过
研究人员解析STRIPAK复合物拓扑结构并发现其动态组装调控Hippo通路
近期国际学术期刊Cell Discovery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周兆才研究组的最新科研成果“Architecture, Sub-structures and Dynamic Assembly of STRIPAK Complexes in the Hippo Signaling”。该成果首次系统性研究了STRIPAK复合物主要成员间的直接相互作用模式及其对Hippo信号
Stem Cell Rep:科学家鉴别出治疗阿尔兹海默病的潜在靶向蛋白聚集物
2019年3月11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Stem Cell Report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巴黎第四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鉴别出了治疗阿尔兹海默病的潜在靶点;帕金森疾病中的α-突触核蛋白和阿尔兹海默病中tau蛋白的聚集常常与神经变性疾病的进展有关,这些蛋白聚集常常会从一个神经元细胞扩散到另一个细胞,并且附着到细胞上。图片来源:CC0 Public Dom
科学家发现线粒体复合物III对调节性T细胞的抑制功能至关重要
2019年1月9日,美国西北大学范伯格医学院等科研人员在Nature上发表了题为“Mitochondrial complex III is essential for suppressive function of regulatory T cells”的文章,发现线粒体复合物III对调节性T细胞的抑制功能至关重要。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cells,简称Treg细胞)是C
清华大学李雪明课题组在《细胞研究》发表论文报道VI型分泌系统膜上核心复合物的结构
2019年1月15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雪明研究组在《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在线发表题为《VI型分泌系统膜上核心复合物结构》“Architecture of type VI secretion system membrane core complex”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报道了细菌VI型分泌系统膜上核心复合物的近原子分辨率的结构,揭示了其组装新形式。革兰氏阴性菌通过一系列不
施一公研究组在《自然》《科学》分别报道人体γ-分泌酶与重要底物Notch和APP复合物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
2018年12月31日和2019年1月10日,施一公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花开两朵,分别于《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报道了《人源γ-分泌酶识别底物Notch的结构机制》(Structural basis of Notch recognition by human γ-secretase)以及《人源γ-分泌酶底物淀粉样前体蛋白的识别》(Recognition of amyl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