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微囊毒素对摇蚊幼虫毒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有害蓝藻水华及其释放毒素对富营养化湖泊底栖动物优势种摇蚊幼虫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并加深对底栖动物优势种的生态学意义的认知,为富营养化湖泊的生态风险评价提供理论指导。 

2022-06-01

寿命生物地理格局及进化适应方面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高山植物多样性研究团队搜集了全球818种被子植物的花寿命数据,利用贝叶斯系统发育混合模型探讨了以下科学问题:花寿命的全球生物地理格局是怎样的;花寿命受哪些因素的控制。

2022-06-01

Immunity:储以微/刘荣团队发现结直肠癌免疫逃逸新机制,并提出针对性氨基酸节律饮食

在机制研究中,研究团队发现 LARS B 的核心基因 LARS2 主要定位在线粒体,负责线粒体基因翻译,包括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I-V。

2022-06-14

Genomics:揭示莱茵衣m6A表观转录组图谱

阐明了莱茵衣藻有性生殖过程中m6A表观转录组与转录组的特征,并发现m6A修饰广泛存在于莱茵衣藻的转录本中

2022-05-19

病虫害防治研究中取得进展

  小球藻生长速度快、细胞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糖、色素、油脂、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保健、化妆品和饲料领域。近年来,小球藻在生物能源和环境治理等领域的应用也受到关注。然而,小球藻规模化培养过程中易发生生物污染,其中以食藻性浮游动物的危害最为严重,成为制约小球藻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微藻生物技术

2021-11-17

BMC Plant Biology:杜鹃属植物自然杂交区遗传结构研究获进展

 自然杂交(natural hybridization)是指自然条件下遗传上存在明显区别的两个物种之间成功交配的现象。自然杂交在植物界中普遍存在,据统计被子植物中约有25%的物种发生过杂交或基因渐渗。杂交物种形成与适应性进化机制是进化生物学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探究自然杂交区内种群遗传结构与生殖隔离机制,有助于阐释杂交物种形成过程及其适应性进化机

2021-11-22

Marine Drugs:研究发现马尾甾醇缓解动脉粥样硬化及其潜在作用机制

 近期,Marine Drug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应浩研究组合作发表的题为Saringosterol from Sargassum fusiforme Modulates Cholesterol Metabolism and Alleviates Atherosclerosis in ApoE-Deficient Mic

2021-11-17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揭示全球杜鹃属植物的时空进化历史和辐射进化机制

  辐射进化或进化辐射(Evolutionary radiation)是广泛发生的物种快速多样化模式,但其在物种丰富的世界广布植物大属中的发生机制缺乏深入研究,尤其是生物和环境因子如何共同驱动了进化辐射在特定区域的发生尚不清楚。杜鹃花属(Rhododendron)是北半球最大的木本植物属,也是典型的辐射进化类群,包含逾千个物种,其中约86

2021-11-06

研究报道红藻胆体-光系统II复合体的原位冷冻断层三维结构

  海洋藻类为适应海底微弱的光环境进化出不同于高等植物的捕光系统。藻胆体(phycobilisome, PBS)则是蓝藻和红藻位于类囊体膜上的色素-蛋白超分子捕光复合体, 具有高效捕获传递光能的作用。藻胆体捕获的光能进一步传递给镶嵌于类囊体膜内的光系统II(photosystem II, PSII),在这个重要场所进行电荷分离,利用光能分

2021-09-26

The Plant Cell:揭示环境温度调控蓝光受体隐素蛋白稳定性的机制

  The Plant Cel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刘宏涛研究组完成的题为Light-Response Bric-A-BracK/Tramtrack/Broad proteins mediate cryptochrome 2 degradation in response to low ambient tem

2021-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