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光和微生物联合作用下浅水湖泊水体中植物残体降解研究取得进展

水生植物是湖泊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分,在净化水质、恢复水体生态功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湖泊富营养化、沼泽化过程以及生态修复技术的推广运用,促进了湖泊中浅水区域中挺水等高等水生植物的生长。每到秋冬季水生植物大量衰亡,植物残体分解过程对湖泊系统生源要素循环有重要影响,甚至会导致草源性“湖泛”污染现象。因此,深入认识浅水湖泊中水生植物残体降解机理,

2020-02-11

植物减数分裂着丝粒配对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韩方普研究组长期从事植物减数分裂研究。前期在玉米中观察到减数分裂早前期有同源着丝粒配对的现象,优先于端粒花束的形成,与着丝粒功能直接相关(Zhang et al. 2013. Plant Cell)。近年来在很多物种减数分裂早前期都观察到着丝粒配对或聚集的现象,表明减数分裂早前期的着丝粒配对在大多数真核生物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2020-02-06

研究发现bHLH121与bHLH IVc转录因子互作共同调控植物的缺铁响应信号

铁作为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生理功能。铁是过渡态金属离子,通过Fe2+与Fe3+的转换参与电子传递链中的氧化还原反应。铁也是许多酶的辅助因子,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叶绿素的生物合成、DNA的合成、植物固氮及植物激素合成等过程。植物从土壤中获得矿质元素。铁虽然在土壤中的含量较为丰富,但主要以不溶的氢氧化铁形式存

2020-02-11

我国科学家找到“植物杀手”薇甘菊速生机制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主持的一项研究日前在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在线发表。该研究从多个角度揭示了薇甘菊的环境适应性进化和快速生长的分子机制,为防治这一重要外来入侵植物提供了理论依据。薇甘菊原产于中南美洲,随后入侵到东南亚等地,已被列入世界最有害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也是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这种被称作“一分钟一英里杂草”的植物生长速度快,可攀爬、

2020-02-02

Toxins:新方法可检测尿液中的有害藻类毒素

2018年夏季,佛罗里达州南部的淡水和海水生态系统中都有大量产毒藻类爆发,影响了生活在这些海洋环境中的野生动植物和人类。在有害藻类爆发期间,蓝藻将包括微囊藻毒素和结核菌素在内的有毒肽释放到水源中。

2020-01-18

Cancer Res:植物衍生性的SVC112分子攻击癌症干细胞,抑制头颈癌生长

2020年1月26日讯/生物谷BIOON/---原产于墨西哥和美国西南部的爆仗竹(Bouvardia ternifolia)的红色管状花朵吸引着蜂鸟。爆仗竹还提供了化学物波外定(bouvardin)。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癌症中心的Tin Tin Su博士团队和其他人已发现波外定延缓癌症产生让癌细胞生长和扩散的蛋白的能力。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Su团队发现相比于

2020-01-26

研究发现促进植物低温耐受的新机制

 2020年1月7日,Cell Reports 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朱健康研究组题为STCH4/REIL2 Confers Cold Stress Tolerance in Arabidopsis by Promoting rRNA Processing and CBF Protein Tran

2020-01-15

研究揭示植物识别病原细菌的新机制

  假单胞菌属是一类非常重要的细菌病害,该属内的铜绿假单胞菌作为机会致病菌,可以侵染动物和人。而侵染植物的丁香假单胞菌位列十大植物病原细菌之首,可以侵染番茄等作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2020年1月10日,期刊The EMBO Journal 以Tyrosine phosphorylation of the lectin receptor

2020-01-15

日本产学研合作实现近太空环境下繁殖植物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企业麒麟控股近日宣布其成功在接近太空的环境下实现植物繁殖。麒麟控股通过自主研发的培养技术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竹中工务店、千叶大学和东京理科大学的合作来共同推进研究。今后将继续研发可以在太空稳定供应食物的“月球农场”。实验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为中心,作为产学合作推进研究的“宇宙探查创新枢纽”构想

2020-01-14

研究介绍基因组编辑调控植物内源基因翻译效率的实验流程

 上游开放阅读框uORF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基因的5’非翻译区,通常能够抑制下游主开放阅读框pORF的翻译。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彩霞研究组率先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uORF进行编辑,发现能够显着提高目标基因的翻译效率,建立了利用基因组编辑调控内源基因蛋白质翻译效率的新方法,相关成果于2018年发表在Nature Biotechn

2020-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