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制成功乙肝、丙肝、艾滋病病毒高灵敏血液检测用纳米材料
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免疫缺陷病毒(HIV)是引致输血传播性疾病中的主要病毒,传统的免疫检测方法因“血清转换窗口期”在30天以上,而存在感染病毒漏检的危险(漏检率高达十万分之二十)。采用超顺磁性纳米微球,可以将极低浓度的病毒核酸迅速提取出来并进行极高灵敏度的核酸检测,在病毒感染后3天以内即能检出,大大缩短血液筛查的“窗口期”,准确率接近100%,输血及血制品安全性得到显著提高。
Gilead公司艾滋病治疗新药Quad再获FDA批准
在11号结束的FDA顾问评审会上,Gilead的艾滋病新药Quad获得了顾问的认可。这将为Gilead保持在艾滋病治疗领域的领跑地位起到关键作用。 在FDA的抗病毒顾问评审会上,专家以13票赞同1票反对的投票结果批准了这一药物。顾问称对于未接受过其他艾滋病治疗的患者而言,这种药物副作用小且药效显著。FDA认为这一结果将最终使这一药物获得FDA的通过,最终的决定日期在今年的8月27日。
艾滋病可能已在人群中传播100年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从首次发现艾滋病例到今年6月,人类与艾滋病的抗争整整走过了30个年头。艾滋病是一种综合病症,预计全世界已有2500万人死于这种疾病。其实,据最新研究,艾滋病的病原体可能已在人群中传播100年。但为什么人类花了那么长的时间才发现它呢? 1981年6月,洛杉矶的医生报告了一种非同寻常的肺炎,这种肺炎是在5个年轻的男同性恋者身上发现的,他们病发前身体都很健康。
Nature:艾滋病基因疗法在动物体内效果显著
2011年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英国《自然》杂志网站11月30日刊登了来自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等机构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Antibody-based protection against HIV infection by vectored immunoprophylaxis”,他们探索出的一种艾滋病基因疗法在动物实验中取得成效。实验证明感染大剂量艾滋病病毒的实验鼠也可受到保护。
科技力量防治艾滋病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是“实现‘零’战略目标——零新发感染、零歧视和零死亡”,我国艾滋病日主题是“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全面预防、积极治疗、消除歧视”。 30年前,艾滋病刚刚出现的时候,人们因为对其一无所知而感到无助和恐慌,但科学研究使得我们在今天拥有了不少能够与艾滋病抗争的武器,比如在科技较为发达的欧洲,针对艾滋病的研究成果正在不断涌现。
卫生部2012年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艾滋病防治项目中标公告
一、采购项目名称:卫生部2012年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艾滋病防治项目 二、采购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 三、招标采购代理机构:中招国际招标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皂君庙14号院9号楼518室 邮政编码:100081 电 话:010-62108297、62108178 传 真:010
Lancet:科学家提出防止艾滋病蔓延新方案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科学家11月25日提出一项防止艾滋病蔓延的新方案,根据该方案,如果生活在艾滋病重灾区的所有人都定期接受检查和治疗,理论上艾滋病病毒可以在10年内被消除。 10年减少95% WHO科学家的这一研究成果26日在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根据这项新计划的设想,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艾滋病重灾区所有人自愿每年进行艾滋病检查,一旦发现感染艾滋病病毒,立即进行药物治疗。
吉利德公司艾滋病治疗药Stribild即将或欧盟批准
欧洲药品局(EMA)人用药委员会(CHMP)即将批准吉利德公司Stribild片市场准入申请(MAA)。 Stribild是一种日服单片,用于治疗HIV-1感染的成年人,这是一种四合一的抗逆转录药。 吉利德公司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约翰马丁(John Martin)说:“Stribild有很好的安全性、耐受性和药效,我们相信它能够帮助患者。
美国叫停一项艾滋病疫苗临床试验
据美国媒体4月28日报道,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已叫停一项持续约4年的艾滋病疫苗临床试验,原因是疫苗不能降低高危人群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这被认为是研发艾滋病疫苗努力的又一次挫折。 这项名为HVTN505的临床试验自2009年开始实施,目前正处于二期临床试验第二阶段。美国19座城市共约2500名同性恋志愿者参与试验,其中一半人注射疫苗,另一半则注射安慰剂作为对照组。
PLoS Pathogens:关闭vif基因杀死艾滋病毒
2013年3月30日 讯 /生物谷BIOON/ --人体细胞中有一个内在的能力来摧毁HIV。然而,该病毒已经演变成包含一个功能基因,能阻止人体细胞这种能力。但当病毒的这种基因被删除后,人类先天免疫系统就能破坏艾滋病病毒。 上述现象已经在实验室试管实验中实现,现在北卡罗莱纳州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已经证明,同样的现象也能发生在小鼠模型中,或许将来是一个充满希望的HIV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