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从系统生物学角度揭示引起脊柱裂的关键途径
脊柱裂(Spina bifida, SB)是由胚胎发育中神经管闭合失败所致的一种结构性出生缺陷,约70%的SB病例由遗传因素所致。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是复杂遗传病基因定位的常用手段。然而,由于SB的相对罕见性、遗传异质性、外显不全和环境影响,导致通过GWAS识别SB风险基因变异存在诸多挑战
科学家发现个体对自我感知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越来越模糊的神经机制
人体感知的基本原理是,当观察者与物体的距离增加时,观察者对物体的感知会以对数的形式进行压缩(如不能区分开多个物体),使物体难以区分,这个基本原则也适用于自我意识。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个体对自我的感知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越来越模糊的行为学和神经学证据。该研究于近日发表在《PNAS》上,题为:Temporal self-compr
EMBO Reports:揭示mTOR调控胚胎干细胞自我更新的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秦宝明实验室揭示mTOR调控胚胎干细胞自我更新的新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以The mTORC1-eIF4F axis controls paused pluripotency为题,发表在EMBO Reports上。该工作中,研究人员发现mTOR调控mESC自我更新主要来自mTORC1的作用,具
全球首个可自我繁殖的活体机器人问世,AI 立了大功
在我们眼中,机器人从来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这些材料可以让机器人既强壮又灵活。而现在,一种新型异种机器人已经诞生,来自美国佛蒙特大学、塔夫茨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研究团队研发出了有史以来第一款可自我繁衍的活体机器人,它完全打破了人们对于机器人的固有印象,并且有望在未来为外伤、先天缺陷、癌症、衰老等提供更直接、更个性化的药物治疗。这项研究成果以
MK2通过b-TrCP泛素连接酶促进Tfcp2l1降解调控小鼠胚胎干细胞自我更新
Tfcp2l1可维持小鼠胚胎干细胞(mESC)自我更新。然而,Tfcp2l1蛋白稳定性是如何调控的尚不清楚。
科学家开发利用负压递送DNA疫苗的方法,可促进疫苗快速、高效响应
近二十年来,以RNA、DNA为基础的各种核酸药物和疫苗开始大放异彩,尤其是在最近的新冠疫情中,mRNA疫苗实在是风头无两,不由得让大家对核酸疫苗的未来充满期待。核酸与其他药物成分最大的不同在于,它需要在细胞内起效,因此如何将核酸递送至细胞质和细胞核的转染(transfection)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近期,《科学进展》杂志发表了一项来自罗格斯大学科
别担心,Science揭示受损肌肉自我修复的秘密
当我们进行高强度的“撸铁”训练后,往往会出现肌肉酸痛,而休息两天后又变得生龙活虎,这是因为肌肉干细胞可以与受损肌细胞融合或者生产新的肌纤维。近期,来自西班牙庞培法布拉大学的William Roman等人发现了一种肌细胞自我修复的全新机制,它不依靠肌肉干细胞,而是肌纤维通过细胞核的迁移,实现损伤后的再生。相关研究于2021年10月15日
Cell:丛枝菌根共生“自我调节”研究取得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研究组揭示植物磷信号网络控制菌根共生的分子机制,相关成果以A Phosphate Starvation Response (PHR)-centered network regulates mycorrhizal symbiosis为题,作为封面论文于10月12日发表在《细胞》上。磷元素是植
Science:肌肉细胞的细胞核迁移也可促进受损肌肉的自我修复
2021年10月17日讯/生物谷BIOON/---众所周知,肌肉再生是通过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几个步骤,并依赖于肌肉干细胞(也称为卫星细胞)。如今,来自西班牙庞培法布拉大学、瓦伦西亚大学和葡萄牙里斯本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描述了生理性损伤后肌肉再生的一种新机制,它不依赖于肌肉干细胞,但依赖于肌肉细胞的细胞核重新排列。这种保护机制为更广泛地理解生理和疾病中的肌肉
蛋白酶激活受体2信号通过β-catenin和骨膜蛋白促进大肠癌的自我更新和转移
肿瘤干细胞样细胞(CSCs)的维持和增殖是肿瘤转移所必需的。虽然蛋白酶激活受体2 (PAR2)与结直肠癌(CRC)的进展密切相关,但尚不清楚它如何调节远端转移,也没有研究表明与CSCs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