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LA研究人员利用结构方法寻找治疗脑部疾病新药
2013年7月31日讯 /生物谷BIOON/ --长久以来药物研发者都会借助结构生物学手段来研发设计新药物。而现在,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首次利用这一技术试图筛选出能够治疗像帕金森症、阿尔兹海默症等脑部神经退行性失调病症的新药组分。 很多神经退行性失调疾病患者脑部都会出现一种类似淀粉体蛋白,研究人员用这种技术筛选能特异性与这种蛋白结合的组分,并从中筛选出有希望作为药物的候选者。
J Neurosci:脑部特殊褶皱有助准确记忆
前脑一个被称为“副扣带沟(PCS)”的摺痕显然可以帮助人们更准确记住事情是想像出的还是真实发生了,或记住真正说话的是哪个人。据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称,这是人类出生前最后长出的几条结构性褶皱之一,而且每个人的大小迥异。研究人员说,有这种褶皱的人记忆力要比没有的人强许多。 据剑桥大学的新闻公报称,53名健康的、无认知困难史的成人志愿者参加了这项研究。研究报告发表在了《神经科学期刊》上。
研究显示脑部损伤可能会造成终身健康隐患
Sci Transl Med:用新的抗炎症药物来对付脑部疟疾
5月23日,国际著名杂志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在线刊登了国外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Effective Adjunctive Therapy by an Innate Defense Regulatory Peptide in a Preclinical Model of Severe Malaria,”,文章中,研究者用新的抗炎症药物来对付脑部疟疾。
PNAS:脑部酸度变化对大脑正常活动非常重要
爱荷华州神经学家John Wemmie博士对大脑中酸的作用非常感兴趣。近日,一项他领导完成的研究表明:大脑中酸度的增加或低pH值与恐慌症、焦虑和抑郁有关。但他的研究工作也证实:酸度变化对于大脑的正常活动非常重要。 研究员Wemmie副教授说:我们之所以对pH值会对脑功能的改变有影响非常感兴趣,其原因就是我们已经能够跟踪研究低pH值激活的受体。
Science:孤僻者和善交际者的脑部连接不同
一个人认识的人越多,他脑中的某些部分会长得越大。 据研究人员披露,具体地说,人们发现那些已知处理如面孔等社会信息的脑区域在那些一直居住在较大群组的动物中会较大。 Jerome Sallet及其同事对23个或是独居,或是与一位朋友同住或是生活在一个数目为3至7个猴子的社会性群体中的恒河猴的脑子进行了研究。
Stem Cells:产毒素干细胞或可彻底摧毁脑部肿瘤细胞
刊登在Stem Cells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麻省总医院的科学家设计了一种新方法,利用干细胞来抵御脑部癌症,研究者表示,将杀灭癌细胞的疱疹病毒装载于干细胞上,或许可以促进干细胞产生并释放杀肿瘤的毒素。这项研究中,研究者揭示了如何利用产毒素干细胞来清除小鼠脑部的癌细胞。
Brain Behav Immun:脑部炎症与帕金森症状
2013年8月29日讯 /生物谷BIOON/--近日,研究人员发现和促炎症生物标志物与帕金森病患者抑郁、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之间有联系。密歇根州立大学人类医学学院的一个研究小组测量了帕金森氏症患者和对照组成员的脑脊液样本中炎症标志物。 神经发炎的程度与严重地抑郁,疲劳和认知障碍相关,即使在排除因素如年龄,性别,病程后,这一相关性还存在。
Na离子浓度变化可能导致脑部疾病产生
2013年8月25日讯 /生物谷BIOON/ --加拿大科学家最近发表了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人体大脑的钠含量变化可能导致人脑最主要神经递质受体之一----海藻氨酸受体功能改变的原因之一。这种受体在大脑行使正常生理机能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一旦其异常活跃,将会导致一系列脑部功能紊乱,如癫痫和神经性疼痛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