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评估含钆对比剂脑部沉积风险以及潜在的脑和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2016年,基于发表的研究表明重复使用含钆对比剂(GBCA)会造成钆在脑部蓄积,加拿大卫生部对钆在脑部蓄积的风险和潜在的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进行了评估,认为钆脑部蓄积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尚不明确。2017年,基于欧洲药品管理局的评估结果、企业的报告和发表文献等来源的新信息,加拿大卫生部启动了第二次评估,用于确认是否有证据支持采取进一步监管措施。目前在加拿大上市销售的GBCA根据化学结构的不同,
研究人员首次使用生物材料实现功能性脑组织再生
2018年5月25日讯 /生物谷BIOON /——由于大脑再生修复受损脑组织的能力有限,中风成为了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中风之后,中风部位会缺乏正常的脑组织,主要是由于炎症和免疫反应增加、血管生成及神经生长严重受限。目前治疗性促血管生成的材料已经被用于修复成年人中风缺血部位,主要功能是形成血管网络。但是这些促血管生成的材料是否可以促进神经修复仍然还不清楚。图片来源:UCLA Health为了直接帮助
药明生物合作Bioasis 开发生产脑癌候选药物xB3-001
生物制药技术平台公司药明生物(WuXi Biologics, 2269.HK)与加拿大生物技术公司Bioasis(TSX.V:BTI; OTCQB:BIOAF)21日宣布首次建立战略合作,共同开发及生产Bioasis公司用于治疗脑癌的生物候选药物xB3-001。Bioasis是一家生物制药公司,自主开发了独特的xB3专利技术平台,该平台能研发透过血脑屏障(BBB)的新疗法,
中国科学家提出启动“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国际合作计划
5月2日,香山科学会议在北京召开第S40次学术讨论会,与会科学家在会议上提出启动“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国际合作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该计划目标于2020年完成十万级神经元的斑马鱼大脑介观图谱,2025年完成小鼠全脑介观图谱,2030年完成猕猴全脑介观图谱。图谱将确定神经元空间位置、“输入”“输出”、以及与大脑功能(如行为、情感等)的因果关系等。人类大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巨系统,脑内
核转运蛋白β1作为脑胶质瘤治疗靶点的分子机制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熊志奇研究组的研究成果,以《抑制KPNB1扰乱蛋白质稳态并诱发非折叠蛋白反应介导的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凋亡》为题,在线发表在《癌基因》上。研究揭示了抑制蛋白核转运受体KPNB1产生蛋白稳态失调和非折叠蛋白反应(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UPR),阐明了凋亡的上游分子信号通路和耐受
我国已完成近万例国产脑起搏器手术
中国科技网讯 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日”。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人神经变性疾病,这种疾病会让患者逐渐丧失自主行动能力,给患者本身和整个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据了解,在我国50岁以上的人群当中,帕金森病的发病率为1%。目前我国正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老人的数量在逐步增加,发生帕金森病这一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人也渐渐增多。如何正确的认知和治疗疾病,就成为了所有帕金森患者和家属共同关心的问题
科学家测试了一种新药有望恢复中风患者脑功能!
【药物帮助老鼠和猴子从中风中恢复】来自日本多家机构的研究小组发现,某种药物与物理疗法相结合可以改善小鼠和猴子中风的恢复。在他们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论文中,该小组描述了他们对药物对小鼠和猴子的影响以及他们发现的研究。与德国约翰内斯古腾堡大学美因茨大学医学中心的Simon Rumpel就该团队在同一问题上所做的工作提供了一篇Perspectives文章,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关于正在开发的用于治疗中风患者
久坐与大脑中对记忆力至关重要的脑区变薄相关!
2018年4月12日 讯 /生物谷BIOON/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一项关于中年和老年人的初步研究表明,坐太久与对记忆力至关重要的一个脑区的变化相关联。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4月12日的PLOS ONE期刊上。以往研究表明,久坐跟吸烟一样能增加心脏疾病、糖尿病和“英年早逝”的风险。UCLA的研究者们想要了解久坐的习惯如何影响大脑健康,尤其是对记忆形成至关重要的脑区。UCLA的研究者
国内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真实世界调研结果发布:多维度揭示医患双方对疾病的认知与治疗存在差异
2018年3月31日,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2018-01研究“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真实世界调研结果”(以下简称“调研结果”)正式发布。这是国内首次针对真实世界中肺癌脑转移的医生及患者的调研,旨在从多个维度反映现阶段医患双方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认知及治疗理念现状与差异,从中总结未来临床预判方向,为我国肺癌脑转移临床实践规范发展提出可供探索与参考的观点。科室间对脑转移治疗理解与实践略有不同,治疗标
专访温州大学校长李校堃教授:研发生长因子类药物无痕修复创伤
三十年前的一个夜晚,李校堃教授遭遇了人生第一场严峻的考验。当时他还是初出茅庐的年轻科研人员,却因一场意外事故致使面部留下严重的穿透创伤。面临着缝针甚至毁容的风险,他却毅然选择了仍在动物实验阶段的成纤维生长因子喷剂。作为新药的第一位使用者,第二天他就从镜子里发现了“奇迹”:原本预计需缝合30针的伤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愈合,已完全不需要缝合,而且在一周内痊愈且没有疤痕留下。这次奇遇,也让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