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PLoS ONE:世界上最小的脊椎动物——微蛙

路易斯安达州立大学(LSU)的Chris Austin最近在新几内亚岛发现了2个青蛙新物种,其中一种(命名为Paedophryne amauensis)是当今世界上已知最小的脊椎动物,平均大小只有7.7mm--不到三分之一英寸。它把Paedocypris progenetica(一种印尼鱼,平均体长大于8mm)挤出了记录。

2012-11-18

脊椎所等研究发现伤齿龙一新属种

1988年中国与加拿大联合考察时发现的保存部分后肢的标本IVPP V 10597,最初被描述为蒙古蜥鸟龙(Saurornithoides mongoliensis)的幼年个体,但存在一些疑问。近年来,有关伤齿龙科(Troodontidae)的研究,尤其是有关伤齿龙类分类学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2012-11-19

Nature:中科院研究脊椎动物颌起源获关键证据

一个由中英法等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利用最先进的同步辐射X射线断层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对来自中国4亿年前无颌类盔甲鱼的脑内颅进行了三维虚拟重建。这项研究为脊椎动物颌的起源提供了关键证据。 8月18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以封面推荐文章的形式报道了这项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盖志琨、朱敏和英法等国科学家合作完成的成果。

2012-11-18

鳟鱼基因组有助于了解脊椎动物演化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篇文章报告了虹鳟鱼的全基因组序列。这项研究所研究的是,自大约1亿年前发生在虹鳟鱼身上的一次罕见的基因组加倍事件以来基因演化的速度。

2014-04-23

脊椎学报:恐龙会游泳?

化石点 戏水的恐龙 10月31日上午消息,中国与美国古生物学者29日宣布在河北省赤城县土城子组地层发现了有趣的兽脚类恐龙游泳化石证据,这是中国首次发现该类足迹。化石的研究者,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生物科学系的邢立达博士研究生,美国犹他州迪克西州立学院的杰瑞德D。哈里斯教授,波兰地质研究所的杰勒德D. 杰尔林斯基在本月出版的《古脊椎动物学报》撰文描述了这批珍贵的标本。

2012-11-18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古脊椎所研究发表泰国古猿化石地点的犀牛新种

在泰国那空叻差是玛省的塔昌地区,此前在几个采砂坑中发现过哺乳动物化石。该地区位于曼谷东北220公里的呵叻高原上,砂坑分布于孟河岸边,其沉积物由未固结的泥岩、砂岩和砾岩组成。化石主要由采砂坑的工作人员收集,并提供给那空叻差是玛皇家大学等机构,也有由古生物学家进行科学发掘取得的材料。在这些化石中,2004年报道了人科的呵叻古猿,使塔昌化石地点引起广泛关注,但化石层位的年代很难精确判断。

2013-07-01

Epigenetics:罗琛教授揭示脊椎动物DNA表观遗传修饰

基因组DNA甲基化印迹的进化起源和功能是表观遗传、发育及进化生物学中经历了长期研究但一直没搞清楚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近日浙江大学罗琛教授实验室通过对两性生殖的二倍体金鱼,斑马鱼和单性生殖的多倍体金鱼ntl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状态,以及对表达核胚胎发育影响的研究,揭示了动物中基因组印迹起源于最低等的脊椎动物,通过抑制单性生殖而调控脊椎动物基因组加倍-二倍化进化过程...

2011-12-01

三维CT技术有助提高脊椎手术成功率

美国医疗人员最新研究表明,一种新型手术导航技术有助于提高脊椎重建手术的成功率,并可减少相关并发症状。

2014-04-22

BBRC:基因疗法或可延长脊椎肌肉萎缩患者寿命

近日,来自密苏里大学的研究者通过研究发现将一个缺失的基因引入中央神经系统可以帮助延长脊椎肌肉萎缩(SMA)患者的寿命,SMA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6000个孩童中就有一个患此病症,目前并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者通过对小鼠进行实验研究,通过两种方法将一个缺失的基因引入至SMA幼鼠的神经系统中,两种方法为静脉植入和直接引入至中央神经系统。最终研究者发现引入缺失的基因后,小鼠可以延长其寿命。

2012-11-18

Cell Research:泛素连接酶Fbxl14在脊椎动物轴发育中扮演重要角色

3月13日Cell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李逸平研究组关于“泛素连接酶Fbxl14在脊椎动物轴发育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研究成果。 泛素连接酶作为一种翻译后效应器,对细胞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而泛素连接酶SCF(Skp1-Cullin-F-box protein)复合体重要组件的F-box蛋白主要作用是对靶蛋白的特异性识别。

201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