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Science:新型基因或和哺乳动物机体肠道的特殊代谢通路相关

近日,一项刊登于国际杂志Science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在哺乳动物机体的生物群落中发现了一系列和机体特殊代谢通路相关的基因,其中有些基因还会对饮食的剧烈改变产生反应,文章中,研究者描述了他们对四种肠道菌群进行的遗传性研究,同时也对和饮食改变相关的基因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2015-10-13

西伯利亚发现未知哺乳动物毛发疑似雪人

一张素描展示了雪人可能拥有的相貌。 科学家在西伯利亚克麦罗沃州发现这些毛发。该地区是著名的雪人发现地。 来自《每日邮报》的这张照片展示了1954年喜马拉雅探险队的情况。 俄罗斯科学家对疑似“雪人毛发”的样本进行了DNA检测 据国外媒体报道,俄罗斯科学家对疑似“雪人毛发”的样本进行了DNA检测,30日公布了令人大为吃惊的结果。

2015-03-26

哺乳动物中可能有32万种未知病毒

动物世界里的未知病毒数量一直是个谜。美国研究人员3日表示,他们使用统计学方法结合实地调查,首次估算出哺乳动物中尚未被发现的病毒可能有约32万种。这或许有助于将来应对可能的疫情暴发。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当天在美国《微生物学》网络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在孟加拉国雨林中采集了1800多个飞狐蝠样本,飞狐蝠是体型最大的飞行哺乳动物,翼展可达1.8米。

2015-03-26

Cell:揭示重编程哺乳动物细胞转录功能的新技术

通过在活细胞中将遗传组分进行装配变成回路进而完成逻辑运算,合成生物学家们可以人工地操作细胞来解决关键的医学、能量以及环境难题。虽然目前已经成功,但是研究者们需要更多的可靠地遗传组分,而不是现有的极小数量的细菌组分。近日,来自马萨诸塞综合医院和MIT的研究者开发出了一种新方法来增加合成生物学家工具盒中的遗传组分的数量,使得科学家们可以获得足够尺寸和复杂性的遗传组分,从而构建遗传回路。

2012-11-18

李兰娟领衔证明H7N9正向感染哺乳动物方向发展

一项关于H7N9禽流感的重大研究4月25日在世界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的官方网站在线发表。这篇由中国科学家团队完成的研究论文首次在国际上警示,H7N9病毒正在向适合感染哺乳动物方向发展,这使病毒更容易感染到人。 同时,这一研究成果首次对外公布了一例感染患者和一例受感染禽类的全序列基因。并在全球首次报告,发现H7N9的重症感染者会出现类似SARS病毒感染的细胞因子风暴。

2013-05-02

Science:研究者揭示哺乳动物独特的耳朵

一种针对哺乳动物耳朵的新观点可帮助解释为什么人类更容易发生耳部感染和听力丧失。研究人员发现,哺乳动物的耳部发育涉及到上皮细胞的破裂并且该细胞会被一种完全不同的细胞类型所取代。这些发现表明这一过程可能是哺乳动物所特有的。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ce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研究者Hannah Thompson 和Abigail Tucker用转基因小鼠来追踪耳内的这2种不同类型细胞的发育。

2013-03-24

PLOS ONE :海洋哺乳动物中首次发现甲流病毒

美国研究人员5月15日说,他们在海象身上发现了甲型H1N1流感病毒,这还是首次发现。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人员当天在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上报告说,2009年至2011年间,他们采集了生活在美国海岸的10种不同海洋哺乳动物的鼻拭子标本。 经检测,研究人员在两头海象身上发现了甲流病毒,另在28头海象身上发现甲流病毒抗体,这说明或许有更多的海象接触到甲流病毒。

2013-05-20

EuroSurveill:H7N9病毒通过变异更适宜于感染哺乳动物

2013年4月13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在中国引发至少9人死亡的禽流感病毒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对禽流感病毒的遗传分析显示,该病毒正在慢慢变异地更易于感染人类细胞,这就使得研究者更加关注全球禽流感病毒的大流行,并且确定其流行的潜在可能性。

2013-04-13

PLoS One:miRNA调控大型哺乳动物牙齿发育

MicroRNA(miRNA)在啮齿类动物牙齿发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调控角色,但我们对其在大型哺乳类动物的牙齿发育中的作用知之甚少。现在,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王松灵教授领衔的团队利用Seq-Array?(芯片与二代测序相结合策略)技术方法鉴定出小型猪在下乳牙发育过程中的特定miRNA组和表达谱,此项研究也为探索小型猪牙齿发育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信息。

2013-01-20

Environ Microbiol:哺乳动物胃肠道大肠杆菌可栖息于植物表面的分子机制

2012年11月1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来自英国食品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揭示了,为何哺乳动物胃肠道的大肠杆菌菌株可以更好地适应植物,并且栖息于植物表面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刊登于国际杂志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上。 大肠杆菌通常生存于温暖、湿润以及富含营养的环境中,比如人类的胃肠道中。

2012-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