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拜耳作物科学在法国开放新小麦育种设施

近日,拜耳作物科学在位于法国巴黎附近的主要小麦种植区开放一处新小麦育种设施。目前拜耳正在不断发展其全球小麦育种网络,已延伸至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乌克兰、美国,此次在法国设立育种设施也是该网络的一个组成部分。 该小麦育种项目的研究重点是提高产量,应对灌溉利用率及耐热性方面的挑战,以及提高对小麦真菌病害的抗性。另外粮食质量也是一项重要标准。该育种中心的第一个商业化品种预计将于2020年前推出。

2015-02-16

袁隆平引入分子生物技术植入超级杂交稻育种

为超级杂交稻大面积亩产1000公斤攻关,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新引入分子生物技术。记者9日从“十二五”国家科技部“863”课题“超高产水稻分子育种与品种创制”启动式上获悉,课题组拟运用分子生物技术,精细定位出一批重要性状基因,创制一批优异新种质及新材料和选育有重大应用前景的优质高产新品种,并推广种植4000万亩。

2015-02-15

"1008株大豆基因组测序项目"促进大豆遗传研究及育种应用

2012年1月17日,华大基因(BGI)与美国密苏里大学国家大豆生物技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Soybean Biotechn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Missouri)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并宣布双方将共同开展1008株大豆的基因组测序项目,实现规模化挖掘优良基因,深入了解大豆的遗传特性,辅助分子育种,从而加快高产、优质新品种培育的进程。

2012-02-10

生物基因工程“农作物育种”与中国危局

生物基因工程是指把人工改造过的微生物、植物或动物用作生物反应器,生产药用或食用蛋白质或次生代谢物并加以应用。 生物基因工程目前有三大用途,分别为“基因治疗”、“农作物育种”和“基因武器”。 其中,“农作物育种”的成果,是育出了一批转基因作物,它们中可以携带其他生物的基因片段,主要应用的是细菌的基因片段,针对特定生物或环境,表达特定性状,目前实现了目的,是杀虫和耐受农业化学品(如除草剂)。

2015-02-15

航天育种不可误读

甘肃省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的几位参观者漫步在经过航天育种的特形葫芦长廊下。新华社供图 针对目前社会上有关航天育种的一种认识误区,即作物种子一经搭载就增产的说法,刘录祥严肃地指出,这种说法充满了“娱乐性”。 太空诱变种子仍须地面“改良” 刘录祥说:“太空育种是人工诱变技术手段之一,即经诱变令种子基因产生突变。然而,对于搭载过的种子,并非简单地任其繁殖。

2015-02-15

中国诞生全球首张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

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下属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华中农业大学、北京大学近日共同研制出全球首张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将大幅提高种子真实性检测准确性,有助提高育种效率,杜绝假种子危害。 中种公司生命科技中心喻辉辉博士表示,目前业内判断水稻种子真实性通常采用国标推荐的24个SSR标记检测结果,而新的水稻基因芯片能用分布于全基因组的约5000多个位点来判断,可使品种真实性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2015-02-15

“十二五”863计划“鲤生长等经济性状的主效基因发掘及育种潜力评估”课题取得阶段性进展

近日,“十二五”863计划“鲤生长等经济性状的主效基因发掘及育种潜力评估”(2011AA100402)课题召开工作会,主持人孙效文研究员向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单位的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了“鲤全基因组测序与遗传育种工具开发”的工作汇报。

2015-03-26

我国杂交小麦育种技术将大规模产业化应用

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与北京农林科学院日前在京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投资设立中种杂交小麦种业(北京)有限公司,致力于加快杂交小麦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此举标志着我国杂交小麦育种技术将进入大规模产业化应用阶段。

2015-02-15

我国航天工程育种将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

据了解,航天工程育种产业在我国农业、林业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十二五”期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将承担百颗卫星(飞船、探测器)的发射任务。该集团将通过加快空间航天育种技术的发展,联合各方力量,加强现代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能力。 据了解,早在1987年8月5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空间技术研究院利用第九颗返回式卫星,首次成功进行了农作物种子的太空搭载试验。

2015-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