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揭示地膜残留短期微生物响应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虫害与生物安全创新团队开展了地膜残留短期影响与生物降解研究,揭示了棉田地膜微塑料残留在短期内对土壤微生物及其代谢功能的影响规律,挖掘出一些具有潜在地膜微塑料降解功能的细菌,为陆地土壤中微塑料残留的安全性评估和农业面源污染降解治理提供了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危险材料杂志(Journal of Hazardous Mat
科学家开发一种新型微生物群体单细胞分辨率高通量空间转录组分析技术
近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的高通量空间转录组成像方法——并行连续荧光原位杂交par-seqFISH(parallel sequential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技术,能够在单细胞水平鉴定和观察微生物基因表达谱和微尺度环境中的空间信息,同时利用成像系统对不同菌落核仁长度、
土壤微生物化学计量学研究取得进展
相对于大型动植物和水生微生物,陆生微生物的化学计量学研究相对较少,而在种水平的化学计量学研究更少,原因在于生物量的难于获得。陆生微生物化学计量学特征是否具有典型的地理变异?驱动这些变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哪些?陆生微生物化学计量学特征是否遵循高等植物的“限制性元素稳定学说”?这些科学问题引起了微生物生态学家的关注。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系统
多吃菠菜可以重塑肠道微生物群进而预防癌症
复杂的相互关系支配着肠道微生物、宿主和疾病结果的外源驱动因素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在大鼠结肠息肉病(Pirc)模型中,作者首次探索了菠菜(SPI)预防癌症的多组学方法。
Cell Metab: 肠道微生物组的恢复可改善急慢性肾病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益生菌 L. 通过恢复产生短链脂肪酸的肠道微生物群和烟酰胺代谢,减轻生态失调从而减少肾脏炎症。这些发现揭示了益生菌治疗人类肾脏疾病的潜在机制。
南极红雪与绿雪微生物多样性与群落形成机制研究获进展
全球变暖导致雪藻在南北极快速扩张,显着降低冰雪反照率,进一步加速冰雪消融。雪藻种类不同,可使雪的颜色呈现红色或绿色,称为红雪或绿雪。研究发现,红、绿雪中的藻类分别为产生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的自养型绿藻微生物,绿雪较常见于企鹅等动物的栖息地附近,红雪常见于远离动物栖息地的海岸带。对于不同颜色雪藻微生物群落的形成机制及其与异养微生物(细菌和
中科院微生物所王军课题组建立靶向RNA的病原检测新方法mtNGS和mtTGS
病原感染仍然是威胁全世界人类健康的巨大问题,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沉重负担。临床上传统的病原鉴定主要以培养和生化检测为基础,但随着下一代测序技术的不断进步,宏基因组测序(mNGS)极大的提高了病原检测的效率,并有助于识别难以培养的病原微生物;此外,通过测序识别抗生素抗性微生物也为改善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然而,mNGS在临床
Blood: IL-1介导微生物群诱导的小鼠造血干细胞炎性老化
衰老与造血和免疫功能受损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造血干细胞(HSC)群体适应度下降和髓系分化偏强造成的。这种与年龄相关的HSC损伤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