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Gastroenterology:新研究或可帮助解决胃癌诊断治疗难题

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癌症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RNA序列发生改变可能影响胃癌发展。对这一胃癌驱动力的进一步研究或将促进胃癌早期诊断技术以及有效治疗手段的开发。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Gastroenterology上。

2016-09-18

校企携手,共促胃癌诊断领域新突破

6月21日,成都博奥新景医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奥新景)与上海交通大学在上海交大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举行了签约仪式,成都博奥新景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高云先生和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陶生策教授代

2016-06-23

阿斯利康抗癌药Lynparza未能达胃癌III期临床主要终点

阿斯利康发表的III期临床试验数据表明,Lynparza未能显着提升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期,未能达到其临床终点,因此该药物在胃癌适应症方面宣告失败。

2016-05-25

周兆才博士:靶向YAP的个体化胃癌治疗

(第三届)肿瘤与免疫治疗研讨会在上海好望角大饭店隆重召开,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周兆才研究员向大家介绍了靶向YAP的个体化胃癌治疗,演讲十分精彩。

2016-05-16

默克/辉瑞PD-L1免疫疗法avelumab率先挺进胃癌III期临床

PD-1/PD-L1免疫竞争异常激烈,面对百时美、默沙东等强敌,辉瑞与默克采取双管齐下策略,率先进入对手尚未涉及的领域,而在已涉足的领域做一个聪明的追随者。

2015-12-11

JCB:中国科学家揭示microRNA-7在胃癌中角色

刊登在最新的Th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杂志的一篇中,中国第四军医大学肿瘤生物学实验室的樊代明院士带领研究队伍发现了microRNA-7在抑制胃癌的关键信号传导途径NFκB的关键作用,同时胃内的幽门螺旋杆菌(H. pylori)感染会打破microRNA-7的保护作用。因此,能够补充激活miR-7的药物或可作为新一种胃癌有效治疗的潜力药物。

2015-08-12

Sirt7抑制凋亡促胃癌发展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家关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sirt7在胃癌中具体作用的最新科研进展,他们发现sirt7对胃癌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而这种促癌作用主要是通过sirt7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功能影响具有抗癌作用的microRNA-34a的表达实现的。

2015-04-15

JAMA:确认了与根除和胃癌有关的细菌的因素

胃腺癌是全球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尽管胃癌发病率在某些地区正在下降,但因为在诸如拉丁美洲和东亚等高发病率地区人口的增长和老化,其死亡人数预计会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增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了世界上超过一半的成年人,而这种细菌的慢性感染是胃癌的主要风险因素,据估计它占了全球所有病例的三分之二。

2013-02-14

PLoS One:胃癌预后标记物hsa-miR-335

胃癌(G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中国癌症患者中是引发死亡的首要原因之一。癌症复发的主要因素是治疗失败和胃癌患者手术切除后5年存活率水平低的主要原因。因此,筛选出能预测复发风险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是解决胃癌患者预后的关键问题。 近日,发表于PLoS One杂志上的一则研究证实hsa-miR-335可作为胃癌预后的标记物。研究人员纳入74例胃癌患者进行研究,包括31例复发和43例无复发胃癌患者。

201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