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招募—2017第五届非编码RNA研讨会
生物谷主办的2017(第五届)非编码RNA与疾病研讨会志愿者招募开始了,会议时间:2017.10.27-28日,会议地点:上海市徐汇区肇嘉浜路500号。此次会议将继续围绕非编码RNA调控机理, 技术方法以及与疾病关系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座谈,分享最新非编码RNA研究成果与经验,推动学科发展,促进转化医学及合作。本次会议邀请到了多名“青千”做我们的嘉宾,都是业内的实战派专家!报名参与既有与行业大咖
如何快速获得非编码RNA与疾病的最前沿资讯?
非编码RNA是指不能翻译为蛋白的功能性RNA分子,占人类基因组的98%,之前被认为是没有功能的, 称为“垃圾RNA”, 或是叫“暗物质”。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 基因芯片以及生物信息学的快速发展,这些大量的非编码RNA在人类生物学和疾病中发挥的作用被逐步揭示出来。其中具调控作用的非编码RNA主要包括miRNA、circRNA以及长链非编码RNA。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非编码RNA在人类疾病的调控中扮演了
深度解读:非编码RNA是如何促进疾病发生的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DNA储存遗传信息,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执行者,而RNA仅仅是将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蛋白质的中间分子。但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科学家们惊讶的发现,可以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只有25000个左右,仅占基因组序列的2%,而98%基因组序列都是非蛋白编码区,包含DNA复制和基因表达调控元件以及大量的非编码RNA基因(指一类以非编码RNA为终产物的基因)。非编码RNA因为没有经典的
非编码MiRNA双重调控作用的全新分子机制研究获系列进展
MicroRNAs(MiRNAs)是近年来RNA生物学领域中的重大发现。它是一类平均长度只有22个核苷酸的小分子非编码RNA。在人类中表达的MiRNA有一千多种,人体中60%的基因都可能被其调节。MiRNA对靶基因的调节参与了个体发育、细胞分化与增殖、凋亡等一系列生物学过程,在肿瘤、代谢紊乱等人类疾病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作用机制仍不十分清楚。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MiR
2017(第五届)非编码RNA研讨会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非编码RNA在人类疾病的调控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包括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病的发生、以及参与免疫与代谢疾病调控、精子发育调控等,为开发疾病诊断标志物以及筛选新药靶标带来诸多新的方向。去年3月在线发表在Cell期刊上的文章使人们的视线再度关注到环状RNA 研究,文章揭示了环状RNA也与蛋白一样受到癌症中基因组重排的影响,从而导致异常融合,促进肿瘤生长和发展。目前环状RNA
2017(第五届)非编码RNA研讨会嘉宾演讲摘要抢先预览
生物谷于10月27日-28日在上海好望角大酒店(上海市徐汇区肇嘉浜路500号)举办2017第五届非编码RNA研讨会,此次会议将继续围绕非编码RNA调控机理,技术方法以及与疾病关系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座谈,分享最新非编码RNA研究成果与经验,推动学科发展,促进转化医学及合作。以下为本次大会演讲嘉宾及摘要内容,敬请预览>>一、嘉宾演讲摘要【卜鹏程】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演讲
武汉病毒所鉴定IE1为首个具E3泛素连接酶功能的HCMV编码蛋白
人巨细胞病毒HCMV(Human Cytomegalovirus)是一种在人群中广泛存在的病毒。先天性HCMV感染是最常见的出生缺陷的感染性病因,常导致胎儿神经发育异常。被感染的新生儿中,约10%在出生时表现出明显的出生缺陷、听力损伤症状。HCMV感染的主要靶标是胎脑的神经前体/干细胞NPCs,而NPCs的正常增殖、分化和迁移也是胎脑发育的关键。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罗敏华课题
Cell: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课题组鉴定出G蛋白偶联受体招募抑制蛋白的磷酸化编码
2017年7月28日/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科技大学和美国文安德尔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首次揭示出一种被称作视紫红质的G蛋白偶联受体(GPCR)结合到一种被称作抑制蛋白(arrestin)的信号分子上时的组分细节。视紫红质和抑制蛋白是身体复杂的细胞通信网络中的两种至关重要的蛋白分子。这项新的发现进一步改进了2015年发表在Nature期刊上
Genome Research:揭示灵长类动物大脑发育和老化过程中长链非编码RNAs介导的表观遗传调控基础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李家立、胡新天和郑永唐课题组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汪香婷课题组、武汉生命之美生物科技公司合作,揭示了长链非编码RNAs在灵长类大脑发育和老化过程中表达动态变化和作用。该研究成果以Annotation and cluster analysis of spatiotemporal- and sex-related lncRNA expres
Cell:研究解密面孔在大脑中的编码
当你看人面照片时,大脑会立刻识别出照片上的人是谁,或你之前是否见过。近年来,神经学家一直试图弄清大脑是如何识别和感知人脸的。近日,刊登于《细胞》期刊上的研究显示,科学家已经了解灵长类动物大脑中的人脸识别编码系统。“我们发现,这个编码系统非常简单。”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生物工程教授Doris Tsao说,“我们发现,当一只猴子看到一张面孔时,其大脑中仅有205个神经元参与了相关编码过程。”在更早的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