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JHG:揭示引发先天性巨结肠症的新型遗传根源
近日,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研究人员通过对人类、斑马鱼及小鼠进行遗传性研究,揭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遗传改变如何联合引发先天性巨结肠症的发生。
PLoS ONE:武汉大学科学家解析结肠癌抑制因子
4月11日,《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杂志发表了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和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科学家的研究论文,解析了IL-17细胞因子家族成员IL-17F对于结肠癌发生发展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Th17是一种近年来被发现的在炎症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疾病中起主导作用的效应T细胞,其产生的特征性细胞因子白介素17 (IL-17)越来越广泛地受到关注。
Nature Protocols:荧光显微镜确定单个细胞周期进程
美国研究小组提出了一个利用荧光显微镜确定单个细胞周期的实验方法。应用这种实验方法或可实现对群体中不同个体细胞周期的监测观察。
:人类结肠癌异质性图谱
近日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单细胞PCR微流体技术,并利用这一技术对数百个结肠癌细胞进行了单细胞基因表达分析,由此获得了人类结肠癌异质性图谱。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 肿瘤异质性是恶性肿瘤重要特征之一。肿瘤异质性可以表现在肿瘤分化水平及肿瘤功能水平上,出现异质性的抗原表达或出现不同生物特性细胞亚群。
JAMA:基因突变可能会影响服用阿司匹林对结肠直肠癌的裨益
据6月26日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一则研究披露,在2项大型的研究中,服用阿司匹林与罹患结肠直肠癌的风险之间的关系受到了BRAF基因突变的影响,常规服用阿司匹林与野生型BRAF结肠直肠癌风险的降低有关,但与变异型BRAF结肠直肠癌风险的降低无关;这些结果提示,变异型BRAF结肠肿瘤细胞可能对阿司匹林的作用较不敏感。 结肠直肠癌是全球与癌症有关死亡的首要原因。
超级显微镜拍藏在肉眼下微型动物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虽然它们看上去像最新科幻电影中的可怕怪物,但事实上是真实存在的动物,只是体形相对而言小了许多。 一种热液蠕虫体形非常小,但需要功能强大的显微镜进行观测。它们仅比细菌大一点,是地球上最小的生物之一,仅能在放大525倍之后才能观看到它们的细微状态。热液蠕虫生活在地壳之下喷涌热水的深海热液喷口附近。
JAMA:男性更易患结肠癌
美国一项研究成果9月27日显示,在年龄相同的前提下,男性晚期结肠癌病例多于女性。 这项研究由《美国医学会杂志》推动,研究对象是奥地利2007年至2010年全国结肠镜检查项目参与者,涉及4.435万人。 除筛查癌症外,这一检查着重关注结肠中的腺瘤。腺瘤包括良性肿瘤或息肉,可能引发结肠癌。
Genetics:Pla2g2a基因变异影响结肠癌的形成
由Kristi Neufeld博士领导的科学研究新发现,可能对癌症实验研究以及研究人员如何在小鼠体内测试抗癌药物、并最终对预防结肠癌产生潜在的重要影响。
:术前饮食因素影响结肠癌患者感染并发症发病率
在营养补充方式是否对GALT数目与/或表型产生影响方面,目前尚缺乏相关临床证据。而GALT衰退对临床预后的影响也同样不甚明确。针对这种情况,日本防卫医科大学Koichi Okamoto博士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对发生术后传染性并发症的情况下,术前饮食因素对肠道相关淋巴组织(GALT)细胞数目的影响进行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