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Struct & Mol Biol:科学家揭示改变染色体端粒长度影响细胞衰老的分子机制
2013年9月12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来自海德堡大学的研究者通过研究发生在染色质末端的生物过程,他们解开了细胞衰老的重要分子机制,研究者将研究焦点集中在染色体末端的长度上,即一种称为端粒的结构上,相
清华大学:施一公研究团队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施一公教授实验室在《Genes&Development》发表名为“MechanisticinsightsintoCED-4-mediatedactivationofCED-3”的学术论文。 细胞凋亡(程序性细胞死亡)与人的生长、发育、衰老以及死亡息息相关。临床数据表明细胞凋亡的异常会导致严重病变,比如癌症、老年痴呆症等等。
Nature:DCC基因可诱导癌细胞凋亡
12月12日,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发表公报说,法研究人员日前发现一个名为DCC的基因可通过诱导癌细胞凋亡来抑制结肠和直肠癌发展,从而起到预防和治疗癌症的效果。 这项研究由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等机构共同完成。领导该研究的法国专家帕特里克·梅伦和同事在英国《自然》杂志网站上报告说,他们发现DCC基因的活动可启动“依赖性受体”机制,该机制可通过诱导癌细胞死亡来预防癌症。
PNAS:人造染色体可修复人类细胞基因缺陷
近日,一篇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称,通过研制人造人类染色体(HAC)修复人类细胞基因缺陷的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与基因治疗中采用的病毒载体相比,HAC可以避免其无法控制基因拷贝数目,以及基因突变和基因沉默等缺点。
Cancer Cell:最新研究揭示CD37介导细胞凋亡机制
四跨膜蛋白(Tetraspannin)是一种细胞死亡的触发因子,同时也是肿瘤治疗的潜在靶点。5月14日国际肿瘤学著名杂志Cancer Cell发表了俄亥俄州立大学John C. Byrd领导的研究小组的研究论文“Tetraspanin CD37 Directly Mediates Transduction of Survival and Apoptotic Signals”。
HMG:广州生物院用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初探染色体非整倍体综合症
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裴端卿博士和Miguel Esteban博士研究组成员成功建立了特纳氏综合症、Warkany综合症、13三体综合症和Emanuel综合症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并证明了染色体非整倍体不影响重编程的发生和完成,不影响多能性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
深圳先进院微小RNA调控T细胞凋亡研究获进展
近日,NaturePublishingGroup(NPG)下的国际学术期刊CellDeath&Disease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药所抗体药物中心阮庆国研究小组的最新成果:微小RNA-21通过靶向抑癌基因Tipe2来调控T细胞凋亡。
JCI:顾建新研究组发现核糖体蛋白能够促进肝细胞癌的化疗耐药及生长
近日,由上海复旦大学顾建新教授所在的研究组发现,核糖体蛋白RACK1能够促进了肝细胞癌(HCC)的生长及化疗耐药。相关研究成果于6月1日发表在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 众所周知,翻译的起始与细胞周期进程及细胞生长相偶联,然而,过多的核糖体的合成及翻译起始通常都导致了肿瘤的转化及存活。
BJC:联合使用他汀类药物和紫杉醇可有效引发癌细胞凋亡
2月14日,BJC在线发表了法国研究人员的研究论文,他们发现联合使用他汀类药物和紫杉醇可有效引发癌细胞凋亡。 他汀类是一种主要的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药物,也可使多种癌细胞发生凋亡。docetaxel(多烯紫杉醇)可使微管稳定。 水平基因转移胃癌细胞的转录组微阵列证明,lovostatin(洛伐他汀)能够显著抑制细胞分裂相关基因的表达,而docetaxel在转录方面作用甚微。
JCI:人胚胎干细胞产生的神经衍生物染色体1q基因组不稳定
人胚胎干细胞系VUB03-DM1产生的神经衍生物特征。 能够产生任何胎儿或成体细胞类型的人干细胞也被称作多能性干细胞(pluripotent stem cell)。人们希望这些细胞---它们当中最为著名的是人胚胎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hESCs)---能够被用于产生具有治疗用途的细胞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