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PTRB: 影响神经细胞功能的

近日研究发现,微小囊泡中含有保护性物质,显然,其在神经元的功能上传送神经细胞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014-10-11

Developmental Cell:中科院研究进展:揭示转运中相关分子机理

Developmental Cell在线发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孙飞等人题为“A PH domain in ACAP1 possesses key features of the BAR domain in promoting membrane curvature”的研究,详细解释了关于囊泡转运再循环过程中ACAP1分子重塑细胞膜机理的最新研究成果。

2014-10-16

Nanotechnology:李帮经等成功制备新颖金纳米

探索自身具有示踪功能的智能药物控释材料,实现药物可控释放是目前药物载体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针对金纳米粒子的优越特性,可示踪金纳米粒子的刺激响应性杂化囊泡将成为一类非常理想的研究对象。目前,已报道的杂化囊泡体系存在生物相容性较差、药物可控释放难于实现的缺点,因而在药物控释相关领域的应用受到限制。

2014-01-22

Nanotechnology:李帮经等成功制备新颖的金纳米

探索自身具有示踪功能的智能药物控释材料,实现药物可控释放是目前药物载体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针对金纳米粒子的优越特性,可示踪金纳米粒子的刺激响应性杂化囊泡将成为一类非常理想的研究对象。目前,已报道的杂化囊泡体系存在生物相容性较差、药物可控释放难于实现的缺点,因而在药物控释相关领域的应用受到限制。

2013-12-29

JAMA:细胞疗法不能改善周动脉疾病患者的行走能力

芝加哥– 亚特兰大埃默里大学医学院的Joseph Poole, M.D., Ph.D.及其同事对粒细胞 -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这是一种作用为白血病生长因子的物质——疗法是否能改善症状性外周动脉疾病(这是一种血管疾病,在这种疾病中通常有一根通往大腿或手臂的动脉发生部分或全部的堵塞)患者的行走能力进行了研究。

2013-11-19

Cell:揭示蛋白促进形成机制

10月12日的《细胞》(Cell)杂志上,来自康奈尔大学的一项研究揭示了称作内体蛋白分选转运装置(endosomal sorting complex required for transport,ESCRTs)的细胞膜塑形(membrane-sculpting)蛋白促进囊泡(vesicles)形成的机制,自十多年前发现ESCRTs以来这一过程一直是一个待解的谜题。

2013-10-07

Cell:科学家解析运输机制

在蓝鲸中轴突有可能长达数米,而在比草履虫还小的仙女蜂(M.mymaripenne)中它们的轴突有可能只有几微米长。然而不论大小,这些轴突似乎都利用了相似的分子马达在相似的微管轨道上运作传送囊泡货物。

2013-10-07

Nat Rev Neurosci:X标记的胞吐点 预示融合模式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海马中的快速刺激性突触在突触传导期间使用了胞外分泌的两种模式:全衰竭的融合(FCF),以及一种不完全的囊泡融合形式,被称为“吻与跑”(K&R)。Park等人如今指出,一个囊泡在融合之前在激活区度过的时间,以及融合影响的位点无论囊泡是否经历了FCF或K&R。

2012-11-18

MBoC:中科院研究TrkB受体运输机制获进展

神经营养因子家族成员BDNF是调控高等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与稳态的重要信号分子,通过结合神经元细胞膜表面受体TrkB调节神经元的发育、分化、功能维持以及突触可塑性。BDNF结合诱导TrkB形成二聚体并发生自体磷酸化,其磷酸化位点将募集下游效应因子,从而激活下游信号通路。BDNF-TrkB信号复合体通过细胞内吞进入神经元细胞,继而形成运输囊泡并继续调控多条信号通路。

2011-08-25

JACS:揭示超分子囊实现抗癌药物细胞内转运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伴随着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科学家一直致力于开发能够显著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的新型药物纳米载体或药物转运系统。这些药物纳米载体或药物转运系统需具备“智能性”,即不仅需要构筑规整有序的结构骨架实现高效地负载治疗药物,而且可以在人体内病理部位的特定环境刺激下能够靶向性地释放负载的药物,用于特定的治疗,从而有效地减轻药物对正常组织或细胞的伤害。

2013-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