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装二肽单晶诱导生物膜形成与拓展获进展
磷脂和肽是构筑细胞的基本结构单元。磷脂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分为甘油磷脂与鞘磷脂两大类,分别由甘油和鞘氨醇构成。磷脂为两性分子,一端为亲水的含氮或磷的头,另一端为疏水(亲油)的长烃基链。由于此原因,磷脂分子亲水端相互靠近,疏水端相互靠近,常与蛋白质、糖脂、胆固醇等其它分子共同构成脂双分子层,即细胞膜的结构。细胞的关键生物活动几乎都与这些生物分子的组装体有关。通过分子组装技术动态调控上述组装体的结构
研究发现植物26S蛋白酶体组装参与盐胁迫应答新机制
26S蛋白酶体系统通过有效降解许多关键蛋白因子而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胁迫的响应。26蛋白酶体系统由20S蛋白酶体和19S蛋白酶体两个亚复合物组成。20S蛋白酶体由多个α亚基和β亚基按照α1-7/β1-7/β1-7/α1-7方式组装成一个中空的圆柱体结构。其亚基的突变与人类许多疾病的产生密切相关,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经系统性疾病及癌症等。有趣的是,人体内除标准的蛋白酶体外,20S蛋白酶体
研究人员利用核酸自组装结构实现基因药物递送
基因治疗是一类在疾病发生的最根本层面上实现相关治疗的研究策略。现已上市的基因治疗药物大多是以病毒为载体实现基因递送的。病毒载体的引入无疑会引起人们对该类治疗体系的生物安全性产生顾虑。因此,发展生物相容的基因递送载体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并且成为具有挑战性的前沿课题之一。近年来发展起来的DNA折纸纳米技术是一种独特的自下而上的自组装纳米技术,可被用于设计和制备具有各类尺寸和形貌可控的自组装纳米结构。DN
开发出让基因组重新组装的CRISPR-GO技术
2018年10月14日/生物谷BIOON/---大多数哺乳动物细胞含有一个细胞核,这个细胞核中容纳的DNA如果拉成直线的话则长6英尺以上。这种遗传物质决定着细胞的命运,而且如果它处于不合适的位置或者遭受损伤的话,那么它能够导致疾病。之前的研究已表明DNA倾向于在细胞核的某些区域聚集在一起。然而,这种放置如何影响DNA的功能仍然是不清楚的。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解除CRI
Nature:胚胎干细胞在体外自我组装成胚胎样结构
2018年10月4日/生物谷BIOON/---哺乳动物身体的结构在胚胎植入子宫后不久就已建立。身体的前后轴、背腹轴和中间外侧轴在协调胚胎的各个区域中的DNA转录的基因网络的调节下便已确定了。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瑞士日内瓦大学、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和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报道了小鼠胚胎干细胞产生表现出类似能力的伪胚胎(pseudo-embryo, 即胚胎样结构)。相关研究结果于2018年10月3
揭示致命性尼帕病毒的组装秘密
2018年8月26日/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和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致命性的尼帕病毒(Nipah virus)和其他的类似病毒以一种更加随意的方式进行自我组装。这一发现可能允许科学家们开发出更有效的疫苗和排除很多抵抗这些病毒的方法。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 stochastic ass
杆状病毒衣壳蛋白组装体的结构及应用方面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曹晟课题组在杆状病毒衣壳蛋白组装体结构及应用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发现杆状病毒衣壳蛋白可以在体外条件下可控地组装为柔性纳米管,该纳米管具有两种明显不同的组装形式,可以作为纳米平台高密度地展示多种外源蛋白。相关工作在线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应用材料与界面》(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具有丝状形态的病
肌醇六磷酸是HIV-1组装和成熟所必需的
2018年8月10日/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康奈尔大学、弗吉尼亚大学、特拉华大学、密苏里大学、德国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和奥地利科技学院的研究人员提供了HIV-1病毒结构是如何组装的新细节,这一发现为治疗这种病毒感染提供了潜在的新靶标。相关研究结果于2018年8月1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Inositol phosphates are assembly
小麦等大基因组作物核心基因组低成本组装及新基因挖掘研究获进展
6月21日,Nucleic Acids Research 期刊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张一婧研究组与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童依平研究组合作完成的题为CGT-seq: epigenome-guided de novo assembly of the core genome for divergent populations with large genom
肿瘤靶向自组装光敏剂研究获进展
光动力疗法属于光医学范畴,是一种联合应用光敏剂及相应光源,通过光动力学反应选择性破坏病变组织的全新技术。其抗肿瘤作用主要是利用特定波长的激光照射,使激发态的光敏剂把能量传递给周围组织中的氧,生成单线态氧等活性物质而产生细胞毒作用,导致周围肿瘤细胞受损乃至死亡。近年来,随着各国精准医疗战略的部署,研发具有对肿瘤细胞特异性识别功能的光敏剂已成为热点,备受国内外关注。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