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研究揭示纳米二氧化钛与五价砷联合暴露对海洋微藻毒性机理

二氧化钛性质稳定,大量用作油漆中的白色颜料,它具有良好的遮盖能力,和铅白相似,但不像铅白会变黑;它又具有锌白一样的持久性。二氧化钛还用作搪瓷的消光剂,可以产生一种很光亮的、硬而耐酸的搪瓷釉罩面。二氧化钛纳米颗粒(Titanium dioxide nanoparticles, nano-TiO2)因其独特的理化性质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并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快速的发展及其潜在的生态风险使其成为备受关注

2018-07-08

两篇Cell揭示藻类如何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有助解决全球粮食危机

图片来自Benjamin Engel/Max Planck Institute of Biochemistry。2017年9月24日/生物谷BIOON/---两项关于绿藻的新研究揭示了这些有机体如何从空气中吸入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这也是它们能够非常快速地生长的一种关键因素)的新认识。理解这一过程可能有朝一日有助人们提高小麦和水稻等作物的生长速度。在这两项发表在Cell期刊上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首次

2017-09-24

Nanotoxicology :发现食源性二氧化纳米颗粒通过巨噬细胞影响机体免疫功能

 7月3日,国际学术期刊Nanotoxicology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人口健康领域)王慧研究组的研究论文Titanium Dioxide Nanoparticles Prime a Specific Activation State of Macrophages,该研究发现二氧化钛纳米颗粒以TLR4依赖的方式改变巨噬细胞的活性状态,打破机体免疫平衡。二氧化钛俗称钛

2017-07-12

糖果中二氧化钛可能影响消化细胞功能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说,二氧化钛这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虽然被认为无毒,但长期摄取它也可能会损害人体小肠细胞吸收营养物质和抵抗病菌的能力。美国宾厄姆顿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学术刊物《纳米影响》上发表报告

2017-02-24

顾忠泽——东南大学——仿生纳米材料,光子晶体,二氧化钛等环境材料,生物传感器及生物材料, 高分子材料

仿生纳米材料,光子晶体,二氧化钛等环境材料,生物传感器及生物材料, 高分子材料

2016-07-26

Sci Rep:二氧化碳可以调控新型纳米颗粒的“呼吸”

北京大学的研究团队近日在《Scientific Report》发文称,他们开发出了一种绿色纳米囊泡,可以通过使用CO 2/ N 2气体进入该囊泡来完成控制纳米颗粒的自组装。该纳米颗粒在水中的聚合不会产生副产物。他们发现了纳米囊泡的两种形态变化,即“气体呼出”和“气体吸入”。通过二氧化碳的控制,可以刺激纳米颗粒进行不同的变化,从而控制纳米囊泡颗粒包装功能分子、纳米囊泡的运输和释放。

2016-03-31

细菌能用氢气和二氧化碳产生电力

图片来自:每日科学技术网站 2013年5月18日至21日在科罗拉多州丹佛召开的美国微生物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第113届大会上,美国马萨诸塞州麻省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大会上称已经研制出一株能够生产电子的细菌,它们可以使用氢气作为其唯一的电子供体和二氧化碳作为其唯一碳源来进行生长。

2013-05-20

植物吸收二氧化碳能力仍有巨大潜力

英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植物在全球变暖环境下吸收二氧化碳并因此减缓变暖效应的能力超出原有认识,因此一些预测全球变暖的模型可能需要随之修正。 这份发表在英国《Nature Climate Change 》杂志上的报告说,研究人员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实验设施内,利用一密闭容器来栽种植物,并人工控制其中环境,使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像现有的气候变化模型所预测那样逐步增长,容器中的温度也相应逐渐变暖。

2012-03-26

德国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研发取得重要成果

自2009年开始,德国联邦教研部开始实施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专项科研计划,已实施了30多个综合性的产学研合作科研项目,政府科研经费投入约1亿欧元,参与计划的企业投入5000万欧元。主要研究从废气中分离二氧化碳气体并加以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技术和工艺过程。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实现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及其工业化生产的道路上取得重要进展。

2013-03-05

Mol Biol Cell:黄广华等病原真菌二氧化碳感应机制研究获进展

二氧化碳(CO2)不仅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底物和细胞呼吸代谢的终产物,也是一种重要的信号分子,参与多种生物过程的调节。比如,CO2是吸血性雌蚊寻找合适目标的主要信号分子,高浓度CO2能促进动物生殖细胞的成熟和游动,甚至影响小型动物(如果蝇和线虫)的寿命。白色念珠菌既是人体重要的病原真菌,也是健康人群体内常见的共生菌。

201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