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表近红外II区荧光影像技术及其生物医学应用展望文章
荧光影像技术在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断检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红外II区荧光(1000-1700nm, NIR-II)成像技术克服了传统荧光 (400-900nm) 面临的强组织吸收、散射及自发荧光干扰,在活体成像中可实现更高的组织穿透深度和时间、空间分辨率,被视为最具潜力的下一代活体荧光影像技术。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
新型近红外二区发光量子点生物标记研究取得进展
近红外二区发光(950-1700 nm)在生物体内散射低、组织穿透深且成像分辨率高,在分析化学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应用前景。近红外二区无机量子点由于发射波长可调、吸收截面大和量子产率高等特性受到广泛关注。目前主要研究的近红外二区量子点为II-VI族和IV-VI族半导体材料,如CdSe、CdTe和PbSe,但其中含有的重金属元素(如Cd2+和Pb2
ACS Nano 科学家支持使用紫外线来减少室内SARS-CoV-2的传播
2020年7月6日讯 /生物谷BIOON /——SARS-CoV-2爆发是构成一个非凡的挑战,需要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部署可负担的和容易实践的措施来大大减少室内空间的传播概率,并最终回到传统的活动,如在办公室工作,上学,甚至参加娱乐活动。研究表明,病毒的传播主要有两条途径。首先,病毒可以通过被感染者呼出的飞沫和健康人吸入的飞沫在空气中传播。其次,它可以通过
一种不怕“水”的生物无标记红外光谱显微成像新技术
[报告简介]众所周知,荧光显微成像是生命科学研究中被广泛采用的一类成像方法,这些成像方法通过激发和检测荧光实现,通常需要对待测样品进行荧光标记,而荧光标记物会在某些条件下影响被标记物的正常功能,此外,生物体中的多种物质无法使用特异性染料或抗体进行标记,因此生物无标记成像技术受到了广泛关注。红外光谱能够在无需任何标记的情况下实现对物质原位的结构分析。但是由于目
肿瘤免疫治疗新研究:近红外光免疫疗法药物
肿瘤药物的开发一直是药物研发领域最重要的目标之一,针对肿瘤生理机制的不同环节,研究人员开已发出了很多有效的药物,很多相关药物已上市并取得了不错的销售成绩。但还是有大量在研的药物尚处在临床或临床前阶段,其中有很多药物的设计思路充满奇思妙想,近红外光免疫疗法(near-infrared photoimmunotherapy,NIR-PIT)药物就是其
ACS Photonics:紫外线LED高效地清除物体表面上以及可能消除空气和水中的冠状病毒
2020年4月20日讯/生物谷BIOON/---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之前称为2019-nCoV)导致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如今正在全球肆虐。全世界都特别关注寻找与这种新型冠状病毒作斗争的方法。这其中包括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固态照明与能源电子中心(SSLEEC)和成员公司。那里的研究人员正在开发能够去除与SARS-CoV-
利用近红外激光实现深部原位肺肿瘤光动力和光热协同治疗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实验中采用黑磷纳米片复合材料,在近红外激光的诱导下,实现了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增强的深部原位肺肿瘤光动力和光热的协同治疗。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生物材料学报》(Acta Biomaterialia)。作为一种新型的二维材料,黑磷纳米片以其独特的二维层状结构和0.3~2.0 eV的层间带隙引起了
Cell:中国科大薛天课题组利用纳米技术让哺乳动物能够看到红外线
2019年3月3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的薛天(Tian Xue)课题组和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的Gang Han研究团队报道,通过纳米技术增强视力的小鼠能够看见红外光和可见光。在小鼠的眼睛中单次注射纳米颗粒可让它们的红外视觉保持长达10周,副作用最小,即使在白天也可以看到红外光,并具有足够的特异性来区分不同的形状。这些发现可能会导致人类红外
Cell:中国科大实现哺乳动物裸眼红外图像视觉能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薛天教授研究组与美国马萨诸塞州州立大学医学院(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Medical School)韩纲教授研究组合作,结合视觉神经生物医学与创新纳米技术,首次实现动物裸眼红外光感知和红外图像视觉能力。该研究成果于2019年2月28日(美东时间)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Cell》上,并被《Cell》杂志选为本期唯一科普视频
干细胞示踪近红外荧光纳米探针研究进展
基于干细胞的再生医学疗法是目前治疗人类组织、器官缺损和病变所引起的重大疑难疾病最具前景的方法,并已经在骨、心脏、肝脏、眼等组织修复的临床治疗研究中获得了巨大成功。干细胞再生医学的成功需要我们明晰移植干细胞在体内的分布、存活和分化行为以及相应的旁分泌功能等。而了解移植干细胞在活体内的这一系列行为,以改进干细胞疗法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是目前干细胞疗法临床转化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开发能够实现对移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