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光声分子成像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生物医学光学与分子影像中心副研究员刘成波团队、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化学系教授Jonathan团队、韩国高丽大学化学系教授Jong Seung团队合作,探索了可拓展顺磁性金属卟啉类物质光声成像机理,发现以金属锰为中心的德克萨卟啉衍生物(锰德克萨卟啉:MMn)存在顺磁性、德克萨卟啉强吸收性、无荧光发射损耗特性,以及蛋白特
研究发表近红外II区荧光影像技术及其生物医学应用展望文章
荧光影像技术在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断检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红外II区荧光(1000-1700nm, NIR-II)成像技术克服了传统荧光 (400-900nm) 面临的强组织吸收、散射及自发荧光干扰,在活体成像中可实现更高的组织穿透深度和时间、空间分辨率,被视为最具潜力的下一代活体荧光影像技术。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
刘光慧等揭示老年人呼吸和心血管系统易受新冠攻击的分子机制
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席卷全球,导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及系列严重并发症,给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目前,该病毒已累计感染2000余万人,其中死亡人数高达80多万。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住院死亡病例中超过70%为年龄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与年轻群体相比,老年群体对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
新型近红外二区发光量子点生物标记研究取得进展
近红外二区发光(950-1700 nm)在生物体内散射低、组织穿透深且成像分辨率高,在分析化学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应用前景。近红外二区无机量子点由于发射波长可调、吸收截面大和量子产率高等特性受到广泛关注。目前主要研究的近红外二区量子点为II-VI族和IV-VI族半导体材料,如CdSe、CdTe和PbSe,但其中含有的重金属元素(如Cd2+和Pb2
加拿大研究发现光动力疗法可用于治疗多种癌症
加拿大魁北克大学国立科学研究院(INRS) 的Fiorenzo Vetrone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表明,常用于治疗皮肤癌和皮肤癌前病变的光动力疗法(以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作为分子药物递送载体)可用于治疗其它多种癌症。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发表在第26期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化学科学》上。光动力疗法是将作为光敏剂的药物特异性地输送至病变组织,然后用可见光照射以
研究揭示光信号精细调控光形态建成新机制
8月7日,国际学术期刊The Plant Cel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刘宏涛团队题为COR27 and COR28 are Novel Regulators of the COP1–HY5 Regulatory Hub and Photomorphogenesis in Arabidopsis的研究论文,鉴定了调控光形态建成新因
研究人员利用高灵敏的光声纳米探针实现在分子水平非侵入性地成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8月16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郑乐民教授团队在Advanced Materials在线发表了题为“Non-invasive nanoprobe for in vivo photoacoustic imaging of vulnerable atherosclerotic plaqu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展了一种高灵敏的光声纳米探针,在分子水平实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的光声分子成像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生物医学光学与分子影像研究室副研究员刘成波团队、转化医学中心研究员张鹏团队与南开大学教授丁丹团队合作,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的光声分子成像研究方面取得突破。该研究基于近红外二区三维光声分子成像技术,结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高特异性的托珠单抗偶联聚合物纳米诊疗制剂,在小鼠类风湿关节炎模型中成功实现炎症程度早期评估诊断,并对类风
新型光场显微镜高速记录大脑神经元活动和血流的快速动态变化研究
8月10日23点,Nature Biotechnology在线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凯研究组完成的题为《共聚焦光场显微镜对小鼠和斑马鱼大脑快速体成像》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展了一种新型体成像技术:共聚焦光场显微镜(Confoc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光叶蕨人工繁育取得成功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光叶蕨于1963年首次在四川天全县二郎山团牛坪被发现。目前,数量不足100株,均为野生植株。记者从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获悉,经过多年探索,近日科研人员依靠其珠芽成功实现光叶蕨人工繁育。此前,有机构开展了光叶蕨的孢子繁殖研究,但只进行到配子体阶段,未真正成苗。这使得物种总面积不到20平方米、总数量不足100株的光叶蕨随时面临灭绝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