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E3泛素连接酶CUL7促进肿瘤细胞生存新机制
随着肿瘤发病率和致死率的升高,它几乎已经成为“人类第一杀手”。人们在对其担忧的同时,更多的是展开思考和研究,探索为什么肿瘤会发生和进展。其实,机体组织器官的发育以及正常生理活动的维持不但依赖于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也依赖于细胞的凋亡。研究证明,肿瘤的无限增殖是肿瘤细胞凋亡受到抑制的结果,因而细胞凋亡受到抑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肿瘤的抗凋亡是目前临床治疗的主要障碍之一。研究发现
eLife:开发检测缝隙连接的新型光遗传学方法
2019年1月14日,学术期刊《eLife》 在线发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PKU-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李毓龙研究组题为“PARIS, an optogenetic method for functionally mapping gap junction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中,李毓龙研究组开发了新型、可基因编码的缝隙连接探针,并将其应用在细胞系、心肌细胞和果蝇中
Neuron:科学家们发现大脑左右半球之间的突触连接
2019年1月21日 讯 /生物谷BIOON/ --大脑皮层中的200亿个神经元中的每一个都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数千个突触连接,从而形成复杂的神经网络。神经网络的存在使感觉,感知,运动和更高的认知功能成为可能。而对神经科学家来说,神经元接收的突触输入的功能特性,输入的来源,以及它们在树突中的排列方式是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在最近发表在《Neuron》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MPFI的研究人员揭示了神经元
Cell Rep:靶向神经元连接能够修复大脑功能
2019年1月10日 讯 /生物谷BIOON/ --塔夫茨大学医学院的神经科学家与耶鲁大学医学院的同事们合作,发现了一种新的分子机制,这种机制对于大脑功能的成熟至关重要,可用于恢复老年大脑的可塑性。与先前使用影响整个大脑的方法广泛操纵大脑可塑性的研究不同,本研究首次针对特定分子作用于单一类型的神经元连接以调节大脑功能,并且恢复了大脑重新连接自己的能力。相关结果于2019年1月8日发布在Cell R
Cell:肠脑连接如何改变动物进食时的行为
2018年12月31日/生物谷BIOON/---当饥饿的线虫遇到丰富的食物来源时,它会立即减慢速度,这样它就能够享受这个盛宴。一旦线虫吃饱了,或者食物(这里指的是细菌)耗尽,它将再次开始移动。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更加详细地揭示出当在食物丰富的地方停留时,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的消化道如何给大脑发送信号。他们发现存在于线虫肠道中
J Neurophy:介导神经元连接以及信息传递的关键基因
2018年12月2日 讯 /生物谷BIOON/ --我们的认知能力取决于我们的脑细胞之间的连接或突触传递信号的程度。麻省理工学院Picower学习与记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新研究深入研究了能够突触传递的分子机制,以显示突变时与导致智力残疾有关的蛋白质的独特作用。(图片来源:CC0 Public Domain)一种称为SAP102的关键蛋白质PSD-MAGUK的蛋白质家族的四个成员之一,其调节
高通量连接探针扩增技术(HLPA)在流产物中的应用
摘要:采用在传统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基础上,经我司自主研发改良的用于多重基因拷贝数检测的CNVplex®高通量连接探针扩增技术(HLPA)可针对流产组织进行染色体非整倍体和染色体体微缺失微重复的检测以帮助明确自然流产的病因,减少不必要的检测和避免错误的治疗方案,有助于下次备孕。“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指南与进展巡讲(产科)”会议于2018年 11 月24-25日在苏州隆重召开,邀请
新研究发现肠道和大脑通过迷走神经直接连接在一起
2018年9月23日/生物谷BIOON/---人类大脑通过电信号接收来自五种感官---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的信息。这些电信号沿着皮肤和肌肉下面的长长的神经纤维进行传输。人体肠道上排列着1亿多个神经元---它实际上就是一个大脑。确实,肠道实际上与大脑之间存在着交谈。之前的研究已发现涉及消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信号传递的肠道-大脑连接(gut-brain connection)是以激素
科学家揭示CRISPR/Cas9切口全新连接机制,未来有望实现精准连接
从2013年张锋[1]和George Church[2]第一次使用CRISPR-Cas9编辑人体细胞算起,这项技术在人体细胞中的使用已经走过5个年头。虽然CRISPR被科学家使用的很溜,并已经走到临床试验阶段;但我们对Cas9的切割原理和切割后细胞修复机制的了解还比较少,甚至可以说它们还是个黑盒子。前不久,上海交通大学吴强教授课题组在Molecular Cell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他们发现Cas9切
研究发现脑功能连接能预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
近期研究发现,重性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在首次发作后病情逐步加重,而重复多次发作会引起大脑不可逆的变化。因此尽早对病人明确诊断、并进行有效的治疗,将减少发作、缓解病情加重的趋势,临床意义重大。近二十年来,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找到精神分裂症的生物学指标提供了独特的机会。同时运用先进的机器学习技术,研究者们已经能对精神分裂症进行更加客观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