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Immunol:科学家利用DNA线索来破译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往往会经历多种症状,比如疲劳、关节痛、皮疹及肾脏问题等,通常情况下这些症状会不断反复,机体免疫系统会变得混乱而不断产生攻击机体自身的抗体;近日一项刊登于国际杂志Nature Immunology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埃默里大学的科学家通过研究调查了引发狼疮的发病原因,研究者希望阐明机体产生自反应活性抗体的来源。
一项多中心临床研究: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常见的和潜在致命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在于机体产生大量抗体,并与体内相应的自身抗原结合形成相应的免疫复合物,对肾、心血管、神经、肌肉骨骼和皮肤产生系统损害。
系统性红斑性狼疮研究获进展
系统性红斑性狼疮是一种复杂而且受到许多遗传与环境因子调控的自体免疾病。该疾病的特征为患者血清中皆有高浓度对抗双链去氧核糖核酸的自体抗体;此外,系统性红斑性狼疮的患者更易于受到细菌的感染,并且常常伴随着高发病率以及高死亡率。想要从易感基因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着手来了解红斑性狼疮复杂性状是具有挑战性的,而且至目前为止也没有多大的进展。
PLoS ONE:左建平等青蒿素衍生物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再获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自身免疫介导的、多系统累及的致死性自身免疫病。多年来,由于受病理机制复杂、治疗靶点缺乏、相关疾病动物模型周期过长等因素的制约,SLE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缓慢。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左建平研究员课题组多年来致力于SLE治疗药物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Cell Reports:科学家确定引发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基因突变
优时比Epratuzumab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IIb阶段数据发布
UCB公司和他的美国合作伙伴Immunomedics公布了Epratuzumab 的IIb阶段数据,显示了系统性红斑狼疮对于狼疮综合评价指数(BICLA)的敏感性。 Epratuzumab是一种人源化的能够调节B细胞且靶向CD22的单克隆抗体 。
AJHG:全基因组关联Meta分析搜寻系统性红斑狼疮易感基因
12月27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在线发表了由安徽医科大学张学军教授团队和香港大学刘宇隆教授团队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全基因组关联Meta分析搜寻系统性红斑狼疮易感基因。这是亚洲地区第一项系统性红斑狼疮全基因组关联meta分析的研究成果,为红斑狼疮的预警、临床诊断、发病机制研究及新药研发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有了“新钥匙”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复旦大学免疫生物学研究所及苏州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熊思东教授领衔的课题组经过12年研究首次发现,人体血清中存在着一种可以与DNA结合的重要血清淀粉样蛋白P成分(SAP蛋白),并首次提出“SAP蛋白”具有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新功能。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极其复杂,尚有许多不明之处,为临床针对病因的特异性治疗带来极大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