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polar Disord:双相障碍者脑白质微结构异于精神分裂者
目前,一项发表在Bipolar Disord杂志上的研究"White matter microstructure in untreated first episode bipolar disorder with psychosis: comparison with schizophrenia"指出,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相比,双相障碍患者的脑白质微结构异常可能涉及不同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Mol Psy:研究发现与日本人精神分裂症有关基因
日本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分子精神病学》Molecular Psychiatry网络版上报告说,他们首次发现了与日本人的精神分裂症发病有关的一个基因。 藤田保健卫生大学教授岩田仲生等人采集了日本各地约660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约1.2万名健康人的染色体样本进行研究。他们发现,一个人如果体内名为“NOTCH4”的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是特定的类型,其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风险将是正常人的约1.15倍。
PNAS:对小鼠损伤大脑的研究或助力科学家开发精神分裂症疗法
2013年7月17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于国际杂志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研究者通过对小鼠损伤大脑的研究从而表示,这或许可以帮助开发治疗精神分裂症以及严重抑郁的新型疗法。
Mol Psychiat:研究人员找出精神分裂症的关键基因
近日,与一批国际研究团队合作,印第安纳大学为首的研究小组已确定了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基因组,该研究产生一个分数用来表明一个人是否发展精神分裂症的风险。 使用功能基因组学的方法,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实验技术,并运用有关精神分裂症的其他研究中的数据,研究者成功地识别哪些病人会内确诊为精神分裂症,哪些人不患精神分裂症。相关研究论文刊登在Molecular Psychiatry杂志上。
Brain:找到精神分裂症者不能辨别他人行为意图的原因
新一期Brain杂志网络版刊登了法国研究人员的最新论文"Mentalizing under influence: abnormal dependence on prior expectations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科学家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不能正确辨别他人行为意图的原因之一,在于他们不能恰当运用已有经验和刚刚获取的直观信息。
精神分裂症药ALKS9070 将开展三阶段临床研究
ALKS 9070—一种用来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新药。Alkermes国际医药公司开始对它进行三阶段临床研究。 ALKS 9070是一种Alkermes分子,一个月用药一次,它一旦进入身体就会转化为阿立哌唑。阿立哌唑可以用来治疗各种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 三阶段研究共招募了690名精神病患者,将设置多中心、双盲、安慰剂控制等的对照,目的是为了评估ALKS 9070的药效、安全性和耐受性。
昆明动物所证实ZNF804A基因存在新的精神分裂症易感位点
精神分裂症作为最严重的精神疾病之一,在近年来的遗传学研究上取得了相对较大的进展,而其中应用最广泛的分析手段便是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荟萃分析(meta-analysis)。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宿兵研究员实验室(博士研究生李明)通过文献搜索发现,ZNF804A基因内一个非同义突变位点(rs1366842)在汉族人群中可能与精神分裂症相关。
烦躁也许是精神分裂的开始
“菜花黄,病人狂。”春天精神心理疾病高发,早在民间谚语里就有体现。据专家介绍,这时求诊和入院的精神病人占了全年的70%。其中尤以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患者多见。专家提醒,不要忽视睡眠不佳、情绪极度烦躁、焦虑等精神心理疾病发作的苗头,当自我调节无效时,应寻求专业精神心理医生的帮助。原有精神疾病的患者病情可能会反复、波动,建议规范服药、密切随诊。
PNAS:清华大学文章解析精神分裂易感基因的作用机制
来自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冷泉港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近期发表的文章中解析了一种重要的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的作用机制,有助于解析神经递质作用机理,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一个精神分裂症单易感基因:dysbindin能通过两个独立的机制,分别调控谷氨酸和多巴胺功能,从而导致两种临床相关的行为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