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中科院生物磁共振分析重点实验室正式成立

6月1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磁共振分析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暨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依托单位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召开。湖北省科技厅和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筹)、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负责人、院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及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党委书记詹明生和张玉奎院士主持。 湖北省科技厅副厅长郑春白和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张玉奎院士为重点实验室揭牌。

2013-06-07

JACS:蛋白质三维结构解析固体核磁共振方法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杨俊研究组,在发展蛋白质高分辨三维结构的固体核磁共振测定新技术和新方法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结果于近日在《美国化学会》(J. Am. Chem. Soc.)上在线发表。 相对于液体核磁共振和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固体核磁共振技术能够在接近天然环境的条件中来研究膜蛋白的结构。

2013-05-30

磁共振成像显示:偏头痛患者大脑皮层多有畸变

据国外媒体报道,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的数据显示,全球偏头痛患者的数量超过3亿人。先前对偏头痛患者的研究表明,大脑皮层萎缩与疼痛信号的加工有关,可能与这些区域具有的慢性刺激特性有关。 先前的多数研究都是建立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上,它可对大脑皮层的体积进行估计。而在最新的研究中,意大利研究人员采用了一种新的方法:基于表层的MRI(核磁共振)来测量大脑皮层的厚度。

2013-04-08

髓母细胞瘤的3.0T 1H 磁共振波谱和扩散加权成像分析

髓母细胞瘤患者小脑蚓部促结蹄组织增生性MB伴鞍上池脑脊液转移. 方块处代表选取体素和测量ADC值的感兴趣区,箭头所指代表鞍上池脑脊液转移病灶。 磁共振质子波谱成像是目前惟一无侵袭性检测活体代谢物信息及生化改变的方法,扩散加权成像能检测活体组织内水分子运动,二者结合能有效评估髓母细胞瘤的组织学特性及其生物学行为,相关研究报道较少。

2012-12-13

JACC:心脏磁共振T1绘图或将成为指导性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的左室重构是一个突出的临床问题,尤其在合并糖尿病、大面积心梗或再灌注延迟的患者亚组中。一些临床前研究显示,心梗后的心肌重构是多种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神经内分泌、微血管和大血管因素。但之前,尚缺乏在活体上重现这些过程的方法,我们对人体内心梗后心肌重构的理解有限。 随着心脏磁共振(CMR)技术的普及,临床工作者试图通过CMR技术的使用,在这个领域进行探索。

2013-01-03

Ann Surg:HR状况与HER2靶向药物影响核磁共振成像准确性

即将于2013年1月出版的《外科学年鉴》(Annals of Surgery)杂志发表了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医院Hyeong-Gon Moon博士等人的一项研究结果,该研究针对在进行新辅助治疗后,核磁共振成像(MRI)的准确性是否受原发性乳腺癌相关分子特征以及以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为靶点的药物影响进行了考察。

2013-01-03

飞利浦全球首台全数字磁共振在华发布

业界唯一全数字磁共振 Ingenia 率领磁共振进入数字化时代 北京2012年11月12日电 /美通社/ -- 今天,飞利浦在华盛大发布全球首台全数字磁共振 Ingenia,谱写医疗设备领域数字化革命的新篇章。

2012-11-13

Nueron:新核磁共振技术或能预测痴呆进程

在一篇发表于期刊Neuron上的论文中,旧金山退伍军人医疗中心(SFVCMC)和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指出,一项分析脑图像的新技术可提供预测许多退行性大脑疾病进展程度和生理途径的可能性。这项新技术就是通过使用核磁共振成像(MIR)技术。该技术提供了表明痴呆以与感染性蛋白质疾病(prion diseases)相同的方式沿特定神经元通路蔓延至大脑的证据。

2012-11-18

Anal Chem:磁共振成像系统助力酶促成胶过程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梁高林教授课题组和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钟凯研究员课题组利用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中的9.4T磁共振成像系统对酶促成胶的过程开展研究并取得新进展。

2014-06-25

快速磁共振成像研究取得进展

磁共振成像(MRI)是目前医学成像技术中功能最强大、技术门槛最复杂的技术之一。然而,相对其它成像模态(CT、超声)存在数据采集速度较为缓慢(较长的扫描时间)的缺陷,比如在动态成像时造成分辨率不够、容易产生运动伪影等,制约了磁共振成像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劳特伯生物医学成像研究中心梁栋课题组针对这一瓶颈问题,致力于研究基于稀疏采样理论的快速磁共振成像方法。

2014-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