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JBC:首次发现Evi外切体在突触扣结释放的机制

Wnt信号在突触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然而,Wnt被释放并作用到靶细胞的机制还未阐明。近日,来自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的Vivian Budnik等人建立了一个体内系统来阐明外切体释放机制,结果发现了与之有关的三种蛋白Rab11, Syntaxin 1A 和 Myosin5。相关研究发表于3月21日的美国《生化周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

2012-11-18

Nature:揭示连接压力和抑郁之间的特殊开关

促皮层素释放因子在细胞中的定位,促皮层素释放因子R1和R2位于伏隔核处。 Credit: (c) Nature (2012) 2012年9月20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来自华盛顿大学的研究者发现了一种特殊的肽类,当人们经历长期的压力时,这种肽类可以帮助大脑使得人们快乐地度过这个阶段。研究小组使用小鼠模型进行研究,试图去理解为何长期的压力可以引发人们虚弱的抑郁症。

2012-09-20

Cell Research:"木兰E3"连接酶可抑制癌细胞生长

近日,韩国建国大学微生物工程教授安成冠(音译)引领的研究团队称,一种名为“木兰E3”的连接酶可侵入丝氨酸蛋白激酶,而后者正是各种癌细胞生长的关键“组件”。学术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的《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分刊。 “我们发现木兰酶可以侵入丝氨酸蛋白激酶细胞的线粒体,进而分解丝氨酸蛋白激酶,”韩联社18日援引研究团队的结论说。

2012-11-18

J Neurosci:提振谷氨酸受体恢复FTD小鼠的突触功能

2014年12月9日讯 /生物谷BIOON/ --根据发表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杂志的一项研究证实:一种提提振特定类型神经递质受体功能的药物可以给老年痴呆症患者的第二个最常见类型(额颞叶痴呆症)提供治疗效益。额颞叶

2014-12-09

连接”被隔离“的医学大数据

有人认为,大数据将有助于提高医疗保健行业的效率,促进在该行业推行问责制。然而到目前为止,其他行业在这方面要成功得多:通过对多种数据源进行大规模的整合和分析,获得了实用价值。那些成功行业弄明白了一个问题

2014-06-25

:遗传发育所脑肿瘤抑制因子调控突触发育研究获进展

神经突触是神经元与其靶细胞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特化结构。突触生长过程的精确调控对于神经环路的形成和可塑性至关重要,突触发育和功能的异常导致多种神经精神疾病包括智力低下、自闭症、精神分裂症和神经变性病等。因此,寻找和鉴定突触发育和功能调控基因一直是神经生物学家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2013-07-29

PNAS:人脑连接的性别差异

一项关于脑连接的性别特异性差异的分析提示,男性的脑可能形成了促进感受和协调的运动之间的联系的结构,而女性的脑可能形成了促进分析和直觉处理模式之间的通信的结构。

2013-12-03

Cell Res:杨茂君等阐明TRIM家族泛素连接酶的作用机制

2014年4月11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杨茂君教授研究组在《自然》系列杂志《Cell Research》上在线发表了学术论文“Structural insight into the TRIM family of ubiquitin E3 ligases”(TRIM泛素连接酶家族蛋白质的结

2014-04-26

DNA Repair:裂殖酵母采用多种末端连接法修复DNA损伤

11月16日,DNA Repair在线发表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杜立林实验室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报道了一个在裂殖酵母中检测染色体上进行的末端连接修复的方法,并利用此方法分析了机理不同的三类末端连接修复方式。 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是哺乳动物中修复DNA双链断裂的主要方式。参与NHEJ的修复蛋白如Ku,ligase IV,XLF,和X家族DNA聚合酶在裂殖酵母中都是保守的。

2012-11-18

Nature:磷脂酰肌醇在突触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在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的发育过程中,调控突触的数量和功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研究组之前的研究表明,星形胶质细胞分泌的一些神经因子能促进兴奋性突触形成。其中凝血酶敏感素能够诱导形成突触结构,但是所形成的突触不具备传导兴奋的功能。 在本文中,研究者证明,星形胶质细胞分泌的磷脂酰肌醇4(Gpc4)和磷脂酰肌醇6(Gpc6)能够诱导形成有功能的突触。

201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