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上海交大房静远团队证实具核梭杆菌促进结直肠癌化疗耐药性产生机制
2017年7月28日/生物谷BIOON/---本期Cell期刊同时发表了四篇来自中国研究人员的论文,这是第一篇, 主要讲的是一种被称作具核梭杆菌的肠道细菌导致结直肠癌产生化疗耐药性机制。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和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证实一种细菌与结直肠癌复发和较差的治疗结果相关联。他们发现肠道中的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
Nature:首次发现T细胞通过突触相互作用将多巴胺转移到B细胞中
2017年7月15日/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南澳大学、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德国赫尔姆霍兹感染研究中心、美国基因泰克公司、英国牛津大学和意大利科学健康研究所(IRCCS)的研究人员在免疫系统中发现大脑样活动(brain-like activity),从而有望更好地治疗淋巴瘤、自身免疫疾病和免疫缺陷疾病。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7月12日在
科学家发现特殊细菌或能积极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
2017年7月17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发表在国际杂志PLoS Pathogen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德州农工健康科学中心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一种名为解没食子酸链球菌(Streptococcus gallolyticus,SGA)的亚种或能够积极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此前研究人员发现,感染解没食子酸链球菌亚种(Sg)的人群更容易患上结直肠癌,然而研究者并不清楚是否Sg能够促
Nat Commun:新型融合基因或能驱动结直肠癌的形成和发展
2017年7月14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来自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染色体重排引发的基因突变或能驱动特定结直肠癌的发生和进展;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图片来源:Cornell University几十年来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结直肠癌中存在的许多基因突变,但研究人员并不清楚这些基因突变在癌症发生和进展过程中所扮演的具体角色;
淋巴结转移并不是人结直肠癌扩散的唯一途径
图片来自Dr. Tric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2017年7月10日/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麻省综合医院(MGH)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传统的癌症扩散模式---先从原发性肿瘤扩散到附近的淋巴结,再扩散到其他的器官---可能并不适合于所有的癌症病例。他们报道针对这项研究中的绝大多数结直肠癌患者而言,远处转移瘤(distant metast
科学家深度揭示高脂肪饮食对结直肠癌发病的影响
2017年7月9日 讯 /生物谷BIOON/ --饮食不良和80%的结直肠癌患者发病直接相关,但饮食不良如何诱发结直肠癌背后的分子机制,研究人员目前并不清楚。日前,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Stem Cell Report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克利夫兰诊所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鉴别出了一种特殊的分子通路,其在阐明高脂肪饮食和结肠中肿瘤发展之间的关联上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图片来源:Wikipedia/CC BY-
FDA 批准安进 Vectibix 治疗 RAS 野生型结直肠癌
近日,美国安进制药公司表示,美国 FDA 已经就公司 Vectibix? (panitumumab) 的补充生物制品许可申请(sBLA)给予了批准的决定。Vectibix 被批准联合 FOLFOX 用于 RAS 野生型(指的是 KRAS 及 NRAS 经 FDA 批准的检测设备确定为野生型)的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一线治疗方法,或者作为单药用于之前氟嘧啶 + 奥沙利铂 + 伊立替康化疗后进展的结直肠癌的
Illumina 结直肠癌靶向药伴随诊断试剂盒获批
近日,美国生物技术公司 Illumina 宣布,FDA 批准了一款新型癌症药物伴随诊断试剂盒 Extended RAS Panel。这款基于下一代测序技术的试剂盒在 Illumina 公司的 MiSeqDx 系统上使用,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是否适用 panitumumab 治疗。这款试剂盒符合美国临床病理学会、美国病理学家学会、分子病理学学会和美国临床肿瘤学会最新发布的结直肠癌评估指
Nat Commun:北京大学程和平课题组和中科大毕国强研究组合作发现“线粒体炫”调控神经元突触水平的长时程记忆
2017年6月26日,国际学术权威刊物自然出版集团旗下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程和平-王显花课题组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毕国强课题组合作的一篇研究论文,研究揭示了神经元树突“线粒体炫信号”在神经突触传递短时程记忆向长时程记忆的转化中可能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共同第一作者为付忠孝博士和谈笑博士,通讯作者为王显花副研究员、程和平教授
研究揭示对称性表达细胞粘附分子在兴奋性突触与树突棘稳定中不对称功能
6 月 21 日,《神经元》期刊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于翔研究组题为《突触前位点的 Cadherin/Catenin/p140Cap 复合物在稳定皮层树突棘和功能性突触中的重要功能》的论文。该研究发现在小鼠大脑皮层突触形成过程中,在突触前和突触后位点对称表达的 cadherin/catenin 细胞粘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