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Science:癌症新发现——微管稳定抗癌药

来自瑞士Paul Scherrer研究院,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Molecular Mechanism of Action of Microtubule-Stabilizing Anticancer Agents”的文章,通过解析两种微管稳定剂与微管蛋白形成复合物的晶体结构,指出微管稳定剂与微管蛋白相互作用的作用机理,并深入探讨了微管动力学调控机制...

2013-01-07

Nature:螺旋酶Pif1促进BIR-特定性DNA合成

当DNA被同源重组修复时,在后期阶段会发生DNA合成。现在,本期Nature上发表的两篇论文确定了DNA螺旋酶Pif1在这一反应中所起的一个作用。他们发现,虽然“断裂诱导的复制” (BIR)的最初阶段在没有Pif1存在时能正常发生,但来自一个迁移中的D-环中间体的合成会受到影响。

2013-10-17

J Clini Oncol:揭示前列腺癌特异抗原检测法利弊的不确定性

目前前列腺癌特异性抗原检测法(PSA)的益处是否大于伤害,研究者们并不清楚,但是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上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长寿的男性或许可以从PSA检测法中获得益处。 来自纽约Memorial Sloan-Kettering的研究者Ethan Basch博士进行了PSA检测法在男性前列腺癌中的实验研究。

2012-11-18

:在体细胞重编程过程中保护基因组的稳定性可以显著改善iPS细胞的质量

体细胞重编程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再生医学研究中,通过该技术获得来自患者的多能干细胞,进一步用于自体移植可以避免免疫排斥问题,从而使其成为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研究的热点领域。 核移植和iPS技术均能将体细胞重编为多能干细胞,然而两者的重编程的能力却不同。核移植后获得的胚胎干细胞(ESCs)具有与正常ESCs相似的多能性,通过四倍体囊胚注射能够获得小鼠,然而大部分的iPS细胞却没有这一能力。

2012-11-22

Cell Stem Cell:iPSC基因组稳定性良好

美国研究人员通过对小鼠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基因组测序,发现重编程过程不会增加DNA重排或逆转录因子转座的风险。该研究成果发表于10月4日的《细胞—干细胞》(Cell Stem Cell)杂志上。 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C)绕开了胚胎干细胞研究面临的伦理和法律等障碍,因此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然而,如果大部分iPSC含有有害的遗传突变,则它们的生物医学应用将会大大受损。

2012-11-19

JCI:端粒的稳定性和癌变

此前已经有老鼠动物研究证实端粒酶的缺失能拮抗癌变。端粒耗损可以促进癌症早期基因组的不稳定,从而刺激引发肿瘤,但同时也可以抑制肿瘤的发生,促进肿瘤细胞生长停滞或死亡。 端粒酶-负责端粒的延长。端粒酶的存在,算是把 DNA 克隆机制的缺陷填补起来,藉由把端粒修复延长,可以让端粒不会因细胞分裂而有所损耗,使得细胞分裂克隆的次数增加。

201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