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科研人员发现致命水母毒液“解药”

 澳大利亚科研人员日前报告说,他们利用基因组筛查的方法发现,一种已有药物可阻止被具有致命毒性的澳大利亚箱形水母蜇伤后出现的部分症状。澳大利亚箱形水母是世界上毒性最强的动物之一,蜇人后其毒素会使人皮肤坏死并伴随剧痛,还会侵入人的心脏,使人在短时间内因心脏停搏而死亡。一只箱形水母体内携带的毒液足够致60人死亡,目前还没有针对其毒液的特效药物。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研究人员在英国《自然·通讯》杂志上

2019-05-09

重庆一科研成果让“个性化”药物成为可能

 走进重庆大学药学院的实验室,研究员李亦舟打开冰箱,从里面拿出了一只放满小试管的盒子。他举起其中一支管说:“这里面装了三千五百万个不同化合物。”这就是近日,李亦舟实验室和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Dario Neri教授实验室合作,通过DNA编码分子库技术获得的研究成果。这项成果将推动新药研发的进程,还让“个性化药物”定制变成可能,将来老百姓或能买到“专属”自己的药物。数月就能完成亿级分子量

2019-05-06

中国科研人员黑素细胞再生研究获进展

 近日,江苏大学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刘莉萍、江苏大学再生医学研究院教授郑允文、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教授李遇梅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教授惠利健合作,揭示了患者诱导多能性干细胞(iPS细胞)来源的诱导黑素细胞在自体移植治疗中的潜能。相关研究成果4月9日在线发表于《细胞-通讯》。长期以来,部分人群由于黑素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缺失,产生色素脱失性疾病,如白癜风等疾病

2019-04-15

“共享阳光——重大疾病临床科研合作项目”启动:提升临床研究能力,培养中青年学科人才

2019年4月17日,由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发起,赛诺菲中国支持的“共享阳光——重大疾病临床科研合作项目”(以下简称“共享阳光”项目)在北京正式启动。该项目旨在提升我国中青年临床专家在实体肿瘤、血液疾病、器官移植及神经科学等重大疾病领域的科学研究能力,推动学科创新和人才培养,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建设。“共享阳光——重大疾病临床科研合作项目”启动在我国,肿瘤、血液疾病、实体器官移植及神经学领域等致死性或

2019-04-17

强强联合十余载,CST与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助力科研;看今朝,CST再伸援手关爱未来

十年同舟,和衷共济 1999年,哈佛大学附属麻省总医院的一位研究神经胶质细胞的教授,Michael J. Comb,因为在研究中找不到合适的磷酸化抗体,于是决定自己开发像他这样的研究人员需要的可靠抗体,以加速科学研究。随着第一支磷酸化抗体#9101的诞生,CST公司成立了。2008年,CST在中国设立全资子公司,紧跟本土科学家的研究需求,提供优质产品、全力支持和贴心服

2019-04-17

华人科研团队包揽三篇《细胞》最新研究

 3月15日,顶尖学术期刊《细胞》在线发表了3篇最新研究论文。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这三篇论文均来自华人科研团队的主导。在今天的这篇文章中,我们也将为各位介绍相关研究内容。酵母剪接体结构的关键拼图施一公教授团队近年来对酵母剪接体的一系列结构分析,让我们对其功能的理解达到了全新的高度。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进一步揭示了处于催化活化状态下的剪接体(B* complex)结构,分辨率达2.9-3.

2019-03-15

科研人员解析CV-A10结构并筛选得到人肠道病毒广谱抑制剂

 1月15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 Discovery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丛尧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黄忠研究组的合作研究论文“Coxsackievirus A10 atomic structure facilitating the discovery of a broad-spectrum inhibitor against human enter

2019-02-16

2019年度“干细胞及转化研究”重点专项指南出炉 | 国拨经费总概算为 4 亿元(附编制专家)

 干细胞及转化研究试点专项是根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 划纲要(2006—2020 年)》(国发〔2005〕44 号)部署和《国务 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 号)的安排率先设立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 按创新链部署了 8 个方面的任务。2016—2018 年,已围绕重点任 务共立项支持 98 个项目(其中青年科学家项目 30 项)。

2019-02-01

科研人员首次发现大熊猫牙齿实现自修复机制

 大熊猫是动物界中牙尖齿利的典型代表,其99%的食物是竹子,坚固强悍的牙齿是大熊猫啃食竹子的利器。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材料疲劳与断裂实验室博士刘增乾带领研究团队研究发现,大熊猫牙釉质能够在发生变形与损伤后在微纳米尺度进行显着的自动回复。相关研究成果先后发表于2019年1月11日、2018年9月28日的《生物材料学报》和2018年6月5日的《先进材料》。谈及这项发现,刘增乾表示主要得

2019-01-17

多国科研人员探索人体生物钟检测新法

 有人是“早起鸟”,有人则是“夜猫子”,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套独特的生物钟。目前,多国科研人员正尝试开发快速检测人体生物钟的新法,以期更好地了解人体,保障健康。生物钟是体内控制日常生物节律的系统,帮助调节人体40%左右的基因活动,睡眠、进食、体温、血压等的“节奏编排”均与之相关。测量人体生物钟的常用方法是监测人体内褪黑素浓度的变化,不过此法要求研究对象长时间坐在暗室,每隔大约一小时采集一次血

2019-01-03